中醫(yī)古籍
  • 《仁術(shù)便覽》 又滋陰百補丸

    作者: 張潔

    治丈夫女子諸虛百損,扶陰助陽,健脾胃圣藥也。浸酒服尤妙。

    枸杞(甘州,二兩) 杜仲(姜炒,斷絲,二兩) 當歸(酒洗,二兩) 南知母(去毛,酒炒,二兩) 生地(酒洗,二兩) 熟地(酒洗,二兩) 人參(去蘆,二兩) 牛膝(酒洗,焙,一兩) 干山藥(一兩) 山茱萸(去核,一兩) 菟絲子(酒煮,一兩) 黃柏(酒炒,三兩) 瑣陽(酥炙,一兩五) 麥冬(去心,一兩) 天冬(去心,一兩) 如心神不寧,眩暈惡逆,加菖蒲、茯神、遠志、蓮肉、姜半夏、各一兩。

    上各制凈,秤足分兩,為細末。外將好白術(shù)一斤去梗,水洗二三次,切成片,水七八碗,熬至二碗,留汁。再將渣用水五碗,再熬至二碗,去渣不用。將前后汁四碗,共熬至二碗半如稀糊,和前藥末丸如梧子大。每五六十丸,鹽湯或鹽酒送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