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薯蕷(圖缺),生嵩高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春生苗,蔓延籬援;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濃而光澤;夏開細(xì)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shí)于葉間,狀如鈴。二月、八月采根,今人冬春采,刮之白色者為上,青黑者不堪,曝干用之。法取粗根,刮去黃皮,以水浸,末白礬少許糝水中,經(jīng)宿取凈,洗去涎,焙干。近都人種之極有息。春取宿根頭,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過一、二尺,夏月頻溉之。當(dāng)年可食,極肥美。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xì)如指,極緊實(shí),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過于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枚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單呼為 (音若殊),亦曰山 。而《山海經(jīng)》云∶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 (音與薯預(yù)同)。郭璞注云∶根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單呼 (音儲),語或有輕重耳。據(jù)此注,則薯蕷與 乃一種。南北之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