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仁齋直指方論(附補遺)》 嶺南諸病

    作者: 未知

    (出《明醫(yī)雜著》)

    春秋時月,人感山嵐瘴霧毒瓦斯,發(fā)寒熱,脅膈飽悶,不思飲食。此毒瓦斯從鼻口入內也。

    治當清上焦,解內毒,行氣降痰,不宜發(fā)汗。

    黃連(一錢,姜水洗) 升麻 蒼術(各一錢半,米泔浸,鹽水炒) 黃芩(酒拌,炒)木香 濃樸(姜制) 枳實(麩炒) 半夏(湯泡七次) 桔梗(去蘆) 川芎 柴胡 木通(各一錢) 生甘草(七分)

    生姜五片,水一鐘半,煎七分,食前,熱服,滓煎四分,繼服。

    寒溫不節(jié),汗身脫衣巾,感冒風寒之氣,氣閉發(fā)熱頭疼,此傷寒類也。但嶺南氣溫,易出汗,故多類瘧,重則寒熱不退,輕則為瘧。南方氣升,故嶺南人得此病者,猝皆胸滿,痰涎壅塞,飲食不進,與北方傷寒只傷表而里自和者不同。治當解表清熱,降氣行痰。此方用于寒涼時月及雖在溫暖時而感冒風寒者。

    羌活(一錢半) 蒼術(泔浸) 柴胡 黃芩 橘紅(去白) 半夏(湯洗) 枳實 甘草(炙) 川芎(各一錢)

    生姜五片,水一鐘半,煎七分,食前,溫服,渣煎四分,隨服,取汗出止服。

    瘴瘧、時瘧,寒熱往來。

    柴胡 知母(炒) 半夏(湯洗。各一錢半) 蒼術(泔洗) 黃芩(酒炒) 干葛 陳皮 川芎(

    生姜三大片,烏梅肉二個,水一鐘半,煎七分,食前,清晨服;滓煎四分,午前服。

    瘧久者加人參(一錢半)、 當歸(一錢);汗多者去蒼術,換白術,加酒炒白芍藥(各一錢半。)

    后變成痢疾。瘧后之痢從虛治,用補脾胃藥。

    黃連(炒) 木香 縮砂 黃芩(炒) 橘皮 當歸(酒洗。各一錢) 白術(一錢半)白芍藥(炒,二錢) 甘草(炙,五分)

    生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食前,熱服。

    溫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熱病,治宜清熱解毒,兼治內外。

    枯黃芩(酒炒) 知母(酒炒) 干葛(各一錢) 石膏 白芍藥(酒炒) 人參(各一錢半) 黃連(酒炒) 生地黃(酒洗。各五分) 升麻(一錢) 生甘草(七分) 羌活(三錢)

    生姜三片,水鐘半,煎七分,食前熱服,滓煎四分,繼服。若胸膈痞滿,痰涎壅塞者,加枳

    時氣發(fā)熱,變?yōu)辄S病。所謂瘟黃也,宜治內瀉濕熱。

    茵陳 黃連(姜水炒) 山梔仁 白術 白茯苓(去皮) 濃樸(姜水炒) 木通(去皮) 人參(

    生姜三大片,水二鐘,煎七分,食前溫服。渣煎四分,繼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