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眼球eyeball位于眶腔的前部,借筋膜與眶壁相 連,眶腔的后部充以眶脂體,墊托眼球。眼球呈大致球形,其前、后面的正中點(diǎn),分別叫做前極anterior pole和后極posterior pole。平前、后極連線的中點(diǎn)所做的環(huán)形線,叫做中緯線或赤道。在矢狀方向,通過眼球前、后極的連線,叫做眼軸;由瞳孔的中央點(diǎn)至視網(wǎng)膜中央凹的連線,叫做視軸。視軸的前點(diǎn)偏于眼軸的內(nèi)側(cè),而中面凹位于于眼軸的外側(cè),因而視軸與眼軸以銳角相交叉。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內(nèi)容物組成(圖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