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有生癰疽于頭頂者,初名腦疽,又名偏正對口,而非真正癰疽也。此癥九死一生,然治之得法,亦可救也。大約生此癥者,皆因腎火沸騰也。蓋腦為髓海,原通于腎,腎無火則髓不能化精,腎火盛則髓亦不能化精。
不特不能化精,隨火之升降,則化為毒而生癰疽矣。蓋腎之化精,必得腦中之氣以相化,若腦中無腎火,勢必氣化為火,火性炎上,不及下降,于是腦中髓海,自化為毒,較之腦氣下流而成毒者,其毒更甚,往往更變形容,改變聲音,瘡色紫黑,口干煩燥,隨飲隨渴,甚者腦骨俱腐,片片脫落,其野狼狽之狀,莫可形容,將何以救之耶?此癥治法,須問其飲食如何,倘飲食知味,尚可以救,方用五靈湯∶玄參(三兩) 麥冬(三兩) 金銀花(八兩) 黃 (四兩) 人參(二兩)
水煎服,連服四劑,其癰疽漸愈,改用十全大補(bǔ)湯重四兩,服四劑,又改用八味地黃湯,恣其酣飲,可獲痊愈矣。此癥十有九死,然而余立一法,實(shí)無第二法也。此癥得于房勞者居多,興陽澀精,俱是丹石燥烈之品,或洗或嚼,或含于口,或納于臍,霸阻精道,久戰(zhàn)不已,日積月累,真陰枯澀,髓竭火發(fā),遂潰頂門,多致不救。人何苦貪婦人之歡,以千金之命,而輕于夜臺也。
秘訣∶頂上生疽用五靈,三兩玄參及麥冬,銀花八兩黃 四,人參二兩四劑功。
此癥用蔓花湯亦效∶玄參(二兩) 山茱萸(二兩) 金銀花(二兩) 川芎(一兩) 麥冬(一兩) 貝母(三錢)蔓荊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痊愈。
秘訣∶腦癰蔓花用元參,二兩山萸二兩金,川芎一兩三錢貝,蔓荊子二效如神。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gè)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人有生癰疽于頭頂者,初名腦疽,又名偏正對口,而非真正癰疽也。此癥九死一生,然治之得法,亦可救也。大約生此癥者,皆因腎火沸騰也。蓋腦為髓海,原通于腎,腎無火則髓不能化精,腎火盛則髓亦不能化精。
不特不能化精,隨火之升降,則化為毒而生癰疽矣。蓋腎之化精,必得腦中之氣以相化,若腦中無腎火,勢必氣化為火,火性炎上,不及下降,于是腦中髓海,自化為毒,較之腦氣下流而成毒者,其毒更甚,往往更變形容,改變聲音,瘡色紫黑,口干煩燥,隨飲隨渴,甚者腦骨俱腐,片片脫落,其野狼狽之狀,莫可形容,將何以救之耶?此癥治法,須問其飲食如何,倘飲食知味,尚可以救,方用五靈湯∶玄參(三兩) 麥冬(三兩) 金銀花(八兩) 黃 (四兩) 人參(二兩)
水煎服,連服四劑,其癰疽漸愈,改用十全大補(bǔ)湯重四兩,服四劑,又改用八味地黃湯,恣其酣飲,可獲痊愈矣。此癥十有九死,然而余立一法,實(shí)無第二法也。此癥得于房勞者居多,興陽澀精,俱是丹石燥烈之品,或洗或嚼,或含于口,或納于臍,霸阻精道,久戰(zhàn)不已,日積月累,真陰枯澀,髓竭火發(fā),遂潰頂門,多致不救。人何苦貪婦人之歡,以千金之命,而輕于夜臺也。
秘訣∶頂上生疽用五靈,三兩玄參及麥冬,銀花八兩黃 四,人參二兩四劑功。
此癥用蔓花湯亦效∶玄參(二兩) 山茱萸(二兩) 金銀花(二兩) 川芎(一兩) 麥冬(一兩) 貝母(三錢)蔓荊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痊愈。
秘訣∶腦癰蔓花用元參,二兩山萸二兩金,川芎一兩三錢貝,蔓荊子二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