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因】膽道疾患主要有膽囊炎、膽石癥和膽道蛔蟲癥等。中醫(yī)認為前者屬于“脅痛”、“黃疸”等范圍,而膽道蛔蟲癥則稱為“蛔厥”。多因情志不舒,過食肥膩;或外邪侵襲,溫熱蘊結;或蟲積瘦阻;或驅蛔不當,蛔蟲逆上,引起膽氣郁結,疏泄失常所致。其三者雖病因不同,癥狀少異,而外氣治療和氣功鍛煉治療方法基本一致,故合并敘述。
【癥狀】本病發(fā)病較急,右上腹及右季脅部疼痛。常伴有惡心嘔吐,寒戰(zhàn)高燒,或見皮膚及鞏膜黃染;若膽管完全梗阻,可見灰白色糞便。吸氣時膽囊有明顯觸痛。如系膽道蛔蟲,劍突下劇烈絞痛,或呈鉆頂撕裂樣痛,病人疼痛難忍,冷汗淋漓,伴有惡心嘔吐。若蛔蟲退出膽道,則疼痛可突然緩解,但可再度發(fā)作。若蛔蟲體全部進入膽囊,則疼痛多呈持續(xù)性脹痛。亦可出現(xiàn)黃疸、寒戰(zhàn)、高燒等癥狀,劍突下偏右方向有深壓痛。平掌測試檢查:膽區(qū)多有阻滯、熱、涼、密集、麻重氣感。
【治療】
(一)發(fā)功:
1.患者坐位。首先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膽俞、膽囊穴(陽陵泉下2寸找壓痛點)、均以右側為主。
2.以平掌式,用推拉顫引手法在患者前側膽區(qū)發(fā)氣24息或48息。再用拉引法順足少陽膽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向下肢導引氣機,以疏泄膽氣,寬中和胃。
3.以平掌式,用震顫法在右側脾俞、胃俞及肝俞、膽俞處發(fā)氣各28息。再在前側疼痛區(qū)發(fā)氣48息。
4.按壓右側膽俞穴12息。并以按揉法在背腰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自上而下疏導氣機3遍。
加減:膽道蛔蟲者,加平掌式,用摩法在腹部右旋摩揉81次.膽石癥、膽囊炎多順肝、膽經(jīng)向下肢導引手法,并調整左右、上下氣機,使其平衡。
(二)氣功針刺:將毫針刺入內關、膽俞、膽囊、陽陵泉、足三里。然后以龍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顫旋手法發(fā)氣于針體,使各針體氣感平衡。
(三)輔助練功:
1.摩胸噓氣功:站位或坐位,兩手平放于兩脅下,慢慢吸氣于兩脅;呼氣時口唸“噓”字,同時兩手掌輕輕旋摩脅部,做10息或20息。
2.肝膽放松功:坐位或臥位,先用部位放松法,吸氣時想“靜”字,呼氣時念“松”字,自上而下放松頭、胸腹、背腰、上肢、下肢各部。再以同法放松肝臟、膽囊各14息或28息。
【病例】趙××,男,43歲,1983年4月6日初診。
主訴:膽區(qū)疼痛2個月。腹脹,右脅肋部疼痛呈持續(xù)性鈍痛,胃部有灼熱感,惡心,噯氣,消化不良,進油性食物癥狀加重,右上肢不適,曾服用中藥治療,效不顯。
體檢:右上腹壓痛及叩擊痛,舌質紅,苔薄黃。平掌測試:右上腹膽區(qū)部有熱麻而密集的氣感。超聲波檢查:膽囊膨大,收縮功能不良。
診斷:膽囊炎(肝氣犯胃)。
治療:取穴:肝俞、膽俞、章門、期門、陽陵泉、梁門、足三里。發(fā)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顫旋引手法發(fā)氣。
治療經(jīng)過:第一次治療以三點求圓導氣法向左旋導氣時,患者當即出現(xiàn)惡心、嘔吐現(xiàn)象,隨改用右旋導氣,并順肝、胃經(jīng)向下肢導氣,腹部舒適。經(jīng)治療6次,諸癥消失。再治療3次,鞏固療效,痊愈。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因】膽道疾患主要有膽囊炎、膽石癥和膽道蛔蟲癥等。中醫(yī)認為前者屬于“脅痛”、“黃疸”等范圍,而膽道蛔蟲癥則稱為“蛔厥”。多因情志不舒,過食肥膩;或外邪侵襲,溫熱蘊結;或蟲積瘦阻;或驅蛔不當,蛔蟲逆上,引起膽氣郁結,疏泄失常所致。其三者雖病因不同,癥狀少異,而外氣治療和氣功鍛煉治療方法基本一致,故合并敘述。
【癥狀】本病發(fā)病較急,右上腹及右季脅部疼痛。常伴有惡心嘔吐,寒戰(zhàn)高燒,或見皮膚及鞏膜黃染;若膽管完全梗阻,可見灰白色糞便。吸氣時膽囊有明顯觸痛。如系膽道蛔蟲,劍突下劇烈絞痛,或呈鉆頂撕裂樣痛,病人疼痛難忍,冷汗淋漓,伴有惡心嘔吐。若蛔蟲退出膽道,則疼痛可突然緩解,但可再度發(fā)作。若蛔蟲體全部進入膽囊,則疼痛多呈持續(xù)性脹痛。亦可出現(xiàn)黃疸、寒戰(zhàn)、高燒等癥狀,劍突下偏右方向有深壓痛。平掌測試檢查:膽區(qū)多有阻滯、熱、涼、密集、麻重氣感。
【治療】
(一)發(fā)功:
1.患者坐位。首先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膽俞、膽囊穴(陽陵泉下2寸找壓痛點)、均以右側為主。
2.以平掌式,用推拉顫引手法在患者前側膽區(qū)發(fā)氣24息或48息。再用拉引法順足少陽膽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向下肢導引氣機,以疏泄膽氣,寬中和胃。
3.以平掌式,用震顫法在右側脾俞、胃俞及肝俞、膽俞處發(fā)氣各28息。再在前側疼痛區(qū)發(fā)氣48息。
4.按壓右側膽俞穴12息。并以按揉法在背腰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自上而下疏導氣機3遍。
加減:膽道蛔蟲者,加平掌式,用摩法在腹部右旋摩揉81次.膽石癥、膽囊炎多順肝、膽經(jīng)向下肢導引手法,并調整左右、上下氣機,使其平衡。
(二)氣功針刺:將毫針刺入內關、膽俞、膽囊、陽陵泉、足三里。然后以龍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顫旋手法發(fā)氣于針體,使各針體氣感平衡。
(三)輔助練功:
1.摩胸噓氣功:站位或坐位,兩手平放于兩脅下,慢慢吸氣于兩脅;呼氣時口唸“噓”字,同時兩手掌輕輕旋摩脅部,做10息或20息。
2.肝膽放松功:坐位或臥位,先用部位放松法,吸氣時想“靜”字,呼氣時念“松”字,自上而下放松頭、胸腹、背腰、上肢、下肢各部。再以同法放松肝臟、膽囊各14息或28息。
【病例】趙××,男,43歲,1983年4月6日初診。
主訴:膽區(qū)疼痛2個月。腹脹,右脅肋部疼痛呈持續(xù)性鈍痛,胃部有灼熱感,惡心,噯氣,消化不良,進油性食物癥狀加重,右上肢不適,曾服用中藥治療,效不顯。
體檢:右上腹壓痛及叩擊痛,舌質紅,苔薄黃。平掌測試:右上腹膽區(qū)部有熱麻而密集的氣感。超聲波檢查:膽囊膨大,收縮功能不良。
診斷:膽囊炎(肝氣犯胃)。
治療:取穴:肝俞、膽俞、章門、期門、陽陵泉、梁門、足三里。發(fā)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顫旋引手法發(fā)氣。
治療經(jīng)過:第一次治療以三點求圓導氣法向左旋導氣時,患者當即出現(xiàn)惡心、嘔吐現(xiàn)象,隨改用右旋導氣,并順肝、胃經(jīng)向下肢導氣,腹部舒適。經(jīng)治療6次,諸癥消失。再治療3次,鞏固療效,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