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帶脈者。起于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在季肋骨端,肘尖盡處是穴。
帶脈穴屬足少陽經,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于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靈樞經曰∶足少陰之正,至 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所以主張溫補。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帶脈者。起于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在季肋骨端,肘尖盡處是穴。
帶脈穴屬足少陽經,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于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靈樞經曰∶足少陰之正,至 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