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評(píng)琴書屋醫(yī)略》 疸癥

    即發(fā)黃癥。遍身面目溺皆黃,原有五疸之分(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黃汗),陰陽(yáng)虛實(shí)之別,而究濕熱氣蒸為患者居多。治法必從氣分,宣通乃效。茲擬滲濕清熱,佐以宣通氣分方法(此癥渴難治,不渴易治)。

    苓皮五錢  滑石三錢  黃芩一錢  北杏一-錢  茵陳三錢  梔子一錢半  蔻仁四分 加淡豆豉三錢,同煎(或重用鮮田基黃、白連草煎湯,去渣,將湯代水煎藥)。

    熱盛倍用梔芩。濕盛加蒼術(shù)。周身盡痛痛濕阻氣機(jī)也,宜倍用蔻仁以開肺氣,肺主一身之氣化故也。炒銀花、澤蘭葉、藿香、葉梗、豬苓、澤瀉、木通、萆薢、海金沙、腹皮皆芳香逐穢滲淡除濕之品,可因癥參入加減。

    但所因不一,治法頗多,即女勞瘀血難療,自有方書可考(沈金鰲尊生引述頗詳可參考。且分別黃腫、與黃疸證治亦佳)。似不煩多贅。然竊念陽(yáng)黃陰黃,清溫各別,每見誤治者,難免傷人,是不得不明辨。夫陽(yáng)主明,故黃如橘子色,治胃(脈或數(shù)或緩必有力)即宜用上擬方并參以所列加減各法治之。陰主晦,故黃如曛,黃色治脾(脈必沉弱且身冷),羅謙甫先生以茵陳四逆湯主之,高鼓峰用四苓散加炮姜、茵陳治之,重者加附子。又有脾液外越而發(fā)黃者(脈弱體倦無神,但面身黃目,溺不黃),貧而勞苦者多(勞則傷脾,脾虛不能收攝真氣故也),宜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yàn)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píng)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hào)林屋散人,又號(hào)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diǎn)、刀割等法,都切實(shí)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