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心氣虛,則小腸不能制而血流;脾氣弱,則大腸無移蔭而血下。故二便出血,當實之心脾二經(jīng)。
血氣虛而熱乘之,故血隨小便而出,血熱則流,故滲入胞內(nèi),用發(fā)炭、滑石末、地黃汁調(diào)下。
面黃脅脹少食,此肝木乘脾土也。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
驚悸不寐,加味歸脾湯。(補三)
大便下血,緣六淫七情,致傷元氣。陽絡外傷而然也。
腸胃虛弱,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虛寒,去升柴加肉果;如怒動肝火,加當歸、白芍,去升麻。
膏粱積熱,四物湯加丹皮、山楂。(補七)
大腸風熱,四物湯加荊芥、防風。(同上)
大腸血熱,四物湯加丹皮、槐米。(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