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五種痹,腿并臂間發(fā)作不定,此脾胃虛,衛(wèi)氣不溫分肉,為風(fēng)寒濕所著。
小川芎 附子(炮,去皮臍) 黃 (蜜炙) 白術(shù) 防風(fēng)(去釵股) 當(dāng)歸(洗去蘆,薄切,焙干) 熟干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秤) 桂心(不見火) 柴胡(去苗,凈洗)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一個(gè),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日三服。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