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諸癰

    作者: 朱梓

    (附論)癰者、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氣行經(jīng)絡(luò)而浮。喜怒不測。飲食不節(jié)。陰陽不調(diào)。

    則六腑不和。營衛(wèi)虛者。腠理則開。寒客于經(jīng)絡(luò)。經(jīng)絡(luò)為寒所折。則營衛(wèi)稽留于脈。營者血也。衛(wèi)者氣也。營血得寒。澀而不行。衛(wèi)氣從之。與寒相搏。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瘀熱。寒熱久不散。故積聚成癰。腑者陽氣浮行主表。故癰浮淺皮薄以澤。久則熱勝于寒。熱氣蘊結(jié)。傷肉敗肌。故血肉壞化為膿。其患在表。浮淺則骨髓不焦枯。腑臟不傷敗。故可治也。

    五常政大論云。天傾西北。左寒右涼。地陷東南。右熱左溫。高者寒。下者熱。故寒涼者脹。溫?zé)嵴忒?。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東南二方。在人則為丙小腸熱。甲膽風(fēng)。小腸與膽。皆居其下。其性炎上。其瘡?fù)庥辛?jīng)之形證。內(nèi)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清便自調(diào)。

    知不在里。非疽瘡也。止癰癤也。小則為癤。大則為癰。其邪所受于下風(fēng)濕之地。氣自外而來。侵加于身者也。經(jīng)云。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病機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此瘡自外而入。是丙小腸左遷入于膽。作痛而癢也。此二方皆主血。血為病必痛。此元氣不足。營氣逆行。其初出未有傳變。在于肌肉之上。皮毛之間。只于風(fēng)熱六經(jīng)所行經(jīng)絡(luò)地分出矣。宜瀉其風(fēng)濕熱。醫(yī)者只知陰復(fù)其陽則宜汗也。此宜發(fā)汗者。乃濕熱郁其手足少陽。

    致血脈凝逆。使?fàn)I氣周身元氣消弱也。其風(fēng)熱郁滯于下。其面色赫赤。面腫微黯。東方青埋沒之色也。風(fēng)木之性上沖。顏必忿色。其人多怒。而瘡之色亦赤赫腫硬。微帶黯色。其瘡之情勢亦奮然高起。結(jié)硬而作痛也。其肺只在左手屬表。左寸外洪緩。左關(guān)洪緩而弦。是客邪在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fā)其汗。而通其營衛(wèi)。則邪去矣。以內(nèi)托營衛(wèi)湯發(fā)之。

    瘡蕩者火之屬。須分內(nèi)外治其本。若其脈沉實。當(dāng)先疏其內(nèi)。以絕其源也。其脈浮大。

    當(dāng)先托里??中皻馊雰?nèi)也。有內(nèi)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絕經(jīng)絡(luò)。故發(fā)癰腫。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營衛(wèi)也。治瘡之法。大要須明托里、疏通、行營衛(wèi)之三法。內(nèi)之外者。其脈沉實。發(fā)熱燥煩。外無赤。痛深于內(nèi)。其邪氣深矣。故先疏通臟腑。以絕其源。外之內(nèi)者。其脈浮數(shù)。腫在外。形證外顯。邪氣恐急而內(nèi)攻。故先托里也。內(nèi)外之中者。外無惡之氣。內(nèi)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jīng)。當(dāng)和營衛(wèi)也。用此三法之后。雖未瘥。必?zé)o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脈數(shù)身無熱。即內(nèi)有癰。諸浮數(shù)脈當(dāng)發(fā)熱。而反淅淅惡寒。若有痛處。

    當(dāng)結(jié)為癰。脈微而遲。必發(fā)熱。脈弱而數(shù)。此為振寒。當(dāng)發(fā)癰腫。脈浮而數(shù)。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胃中微燥。不知痛處。其人當(dāng)發(fā)癰腫。脈滑而數(shù)?;瑒t為實。數(shù)則為熱?;瑒t為營。

    數(shù)則為衛(wèi)。營衛(wèi)相逢。即結(jié)為癰。熱之所過。即為癰膿。身體有痛處。時時苦有瘡。

    凡癰發(fā)腫高者源淺。腫下者源深。大者易療。小熱者難療。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都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軟者有膿。發(fā)腫都軟者血瘤也、非癰。發(fā)腫以漸知。長引日月。亦不熱。時時牽痛。瘤也、非癰。諸氣結(jié)亦有腫。久久不消成癰。療之宜散氣。氣已散。

    若初腫處有浮氣。年衰皆發(fā)癰。療之宜及年盛。并折散熱??蔁o此憂。

    發(fā)癰堅如石走皮中。無根瘰也。久不消因得他熱之疾。時有發(fā)為癰也。

    無虛勞腹中之疾?;虬l(fā)血瘤瘡。瘡狀墳起。頭正盤直。不當(dāng)灸療。療之火熨便焦?fàn)€。剝刮去焦痂。則血泄不可禁。必死。

    凡癰無問大小。已覺、即取膠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軟納納然。稱大小。當(dāng)頭上開一孔如錢孔大。貼腫上令相當(dāng)。須臾干急。若未有膿者。即定不長。已作膿者。當(dāng)自出。若以鋒針當(dāng)孔上刺至膿。大好。至瘥乃去其膠。凡癰高而光大者不大熱。其肉正平無尖而紫者。不須攻之。但以竹葉黃湯申其氣耳。肉正平為無膿也。癰卒痛。以八味黃散敷之。大癰七日。

    小癰五日。其自有堅強者寧生破。發(fā)乳若熱。手不可得近者。先內(nèi)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fā)背膏。若背生破無苦。在乳宜令極熟。候手按之。隨手即起者瘡熟也。須針之。針法要得著膿。

    以意消息。胸背不過一寸斟量。不得膿。即與食肉膏散著兌頭。內(nèi)癰口中。如體身熱歇。即服木占斯散。五日后癰欲著痂者。即服排膿內(nèi)塞散。

    凡癰破之后。便綿欲死。內(nèi)寒外熱。腫自有似癰而非者。當(dāng)以手按腫上。無所連乃是風(fēng)毒。勿針之。宜服升麻湯。外摩膏。破癰口當(dāng)令上留三分。近下一分針之。務(wù)令極熱。熱便不痛。破后敗壞不差者。作豬蹄湯洗之。日二。夏用二日。冬用六七日。用湯半劑亦可。

    夫癰壞后有惡肉者。宜豬蹄洗去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后。敷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好肉速生。當(dāng)斷絕房室。忌風(fēng)冷。勿自勞煩。待筋脈平復(fù)。乃可任意耳。緣新肉易傷。傷則里潰。潰則重發(fā)。發(fā)則難救。慎之慎之。白痂最忌。治癰久。瘡口不合。其肉白。而膿血少。

    此為瘡口冷滯。乃病患?xì)庋萁?。不潮于瘡,遂致如是。合用此艾葉一把。入瓦器內(nèi)。濃煎湯。避風(fēng)處乘熱用艾湯澆洗瘡口。四圍凈肉以絹帛兜艾葉。乘熱澆沃。一日一次。洗了須避風(fēng)。仍燒松香。以煙熏瘡口良久。用神異膏貼之。其瘡勿令厭穢之人見。若不能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

    五香丸

    (出千金方)

    治虛勞客熱。數(shù)發(fā)癰腫瘡癤。

    熟地黃(四兩)黃黃芩大黃黃連澤瀉細(xì)辛(各三兩)甘草桂心芍藥茯苓干漆(各二兩)人參(一兩)天門冬(五兩)上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十丸。

    日三夜一。加至二十丸。久服終身不發(fā)癰疽。凡方中用大黃薄切五升。米下蒸熟曝干用之。

    熱多倍大黃。一方無澤瀉。

    玄參散

    (出圣惠方)

    治癰腫始發(fā)。熱毒瓦斯盛。寒熱心煩。四肢痛疼。

    玄參(半兩)甘草(半兩生銼)麥門冬(三分去心)前胡(去蘆頭)枳實(麩炒微黃)人參(去蘆頭)赤芍藥生干地黃黃芎赤茯苓黃芩(各一兩)石膏(二兩)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一百粒。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散

    (出圣惠方)

    治癰腫熱氣太盛。寒熱進退。

    黃(銼)川升麻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芩遠(yuǎn)志(去心)赤茯苓赤芍藥(各一兩)生干地黃(二兩)當(dāng)歸(半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生銼)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之。

    生地黃散

    (出圣惠方)

    治發(fā)癰腫熱腫疼痛。心神煩悶。

    生干地黃(二兩)玄參(二兩)甘草(生銼)赤芍藥黃(銼)木通(銼)黃芩當(dāng)歸(銼微炒)地骨皮(各一兩)赤茯苓(一兩半)川升麻(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蛇銜膏

    (出肘后方)

    療癰腫瘀血。產(chǎn)后血積。耳目暗等。牛領(lǐng)馬鞍瘡。

    蛇銜大黃附子(去黑皮)芍藥當(dāng)歸細(xì)辛黃芩大戟椒(去目)莽草獨活(各一兩)薤白(十四莖)上切。以苦酒淹一宿。以缽中盛。煉豬膏二升。龍銜藤一兩。

    合膏煎。名龍銜膏。今又有龍草。似蛇銜而葉大耳。亦有取其根合煎者。亦名龍銜膏。肘后方云。于七星火上合熬。絞去滓。溫酒服如彈丸一枚。日再。病在外摩敷之。耳病以綿裹塞之。目病如黍米注中。一方不用大戟。

    連翹飲治癰腫瘡癤排膿。

    連翹防風(fēng)(去蘆各三兩)玄參白芍藥薺(各二兩)甘草(炙銼一兩)桔梗(銼炒)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黃(銼四兩)黃芩(去黑心二兩)桑根白皮(銼炒二兩半)前胡(去蘆頭)人參(各一兩)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日二次。

    玄參散治一切癰疽瘡腫。

    玄參黃芩(去黑心)羊蹄根芍藥白芷丁香木香硝石(碎)半夏(湯泡七次)白蘞木鱉子(去殼)莽草上為散。以醋調(diào)涂。日三。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初見皮膚有瘡??殖砂b。腑臟壅澀?;蚝疅徉浒W??诟?/p>

    心煩。

    犀角屑知母(各一兩)木通(二兩銼)赤芍藥川升麻薺葳蕤黃芩甘草(生銼各一兩半)麥門冬(去心)馬牙硝(各二兩)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

    煎六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沸。不計時候溫服。

    內(nèi)消散

    (出圣惠方)

    治癰腫結(jié)硬疼痛。

    赤小豆(一合熬令熟)人參(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生銼)瞿麥(一兩)白蘞(一兩)當(dāng)歸(銼微炒)黃芩防風(fēng)(去蘆頭)黃(銼)沉香川升麻(各一兩)上為細(xì)末。不計時候以溫水調(diào)下二錢。

    犀角丸

    (出圣惠方)

    治癰腫及發(fā)背乳癰。一切腫毒。悉能內(nèi)消。腫化為水。

    犀角屑川升麻防風(fēng)(去蘆頭)黃芩當(dāng)歸(銼微炒)梔子仁吳藍(lán)甘草(生銼)川大黃(碎銼微炒)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黃香(一兩半銼)上為細(xì)末。

    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以粥飲下三丸。得快利為度。即吃冷白粥止之。未利加至五丸亦可。

    松脂膏療癰腫膿潰內(nèi)服藥。外宜貼膏。

    松脂(一斤煉煮)脂(三合生)椒葉(一兩)白蠟(三兩)蛇含黃芎白芷當(dāng)歸細(xì)辛芍藥(各一兩)上切。以水先煎脂蠟烊盡。內(nèi)諸藥。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

    用剪故帛。量瘡大小。涂膏貼之。日夜各一。

    松脂貼方

    (出千金方)

    療癰腫。

    當(dāng)歸黃黃連芍藥蠟黃芩芎大黃(各一兩細(xì)切)松脂(一斤半)脂(一合半)上切。以微火煎之。三上三下。綿布紋去滓。向火涂生箋紙上。隨大小貼之。

    日三。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癰腫乳癰。臟腑壅滯??诟珊疅犷^痛。嘔噦不能下食。

    葛根(銼)麥門冬(去心)紅雪(各一兩)犀角屑(半兩)葳蕤薺赤芍藥甘草(生銼各三分)石膏(二兩)上為粗末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入竹瀝一合。復(fù)煎一沸。不計時候溫服。一方無紅雪。用黃芩一兩。

    解毒散

    (出圣惠方)

    治癰瘡如覺。便宜服。

    犀角屑木通(銼)川麻黃赤芍藥川樸硝(各一兩)石膏(一兩)甘草(生銼)玄參麥門冬(去心各半兩)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之。

    療癰腫堅核下不消白蘞貼方。

    白蘞大黃赤石脂芍藥莽草黃芩黃連茱萸上等分搗篩。以雞子黃和如濁泥。涂布上。隨核大小貼之。燥復(fù)易。

    黃貼方療癰腫。

    黃當(dāng)歸(各一兩半)黃芩芎黃連白芷芍藥(各一兩)上搗篩。以雞子白和如膏。諸暴腫起。以布攤貼之。燥易。腫處不覺冷。便熱勢毒者。加白蘞一兩。

    王不留行散

    (出千金方)

    治癰腫不得潰。困苦無聊賴方。

    王不留行子(三合)龍骨當(dāng)歸(各二兩)干姜桂心(各一兩)野葛皮(半分)栝蔞根(六分)上為末篩。食后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肢習(xí)習(xí)為度。不知稍加之。令人安穩(wěn)。

    不覺膿自潰。即著瘡痂平復(fù)。神良。此殷仲堪方。隋濟黎所名為神散。癰腫即消。千金翼云。治癰疽及諸腫已潰者服之。

    白蘞貼方療癰腫。

    白蘞當(dāng)歸芍藥大黃莽草芎上各等分搗篩。下雞子黃和如泥涂布。隨大小貼之。燥易。

    梔子湯

    (出千金方)

    治表里俱熱。三焦不實。身體生瘡。及發(fā)癰癤。大小便不

    利。

    梔子仁(二十七枚)芒硝(二兩)黃芩甘草知母(各三兩)大黃(四兩)上咀。

    以水五升煮減半。下大黃取一升八合。去滓內(nèi)芒硝。分作三服。

    當(dāng)歸消毒散治癰腫初發(fā)。

    荊芥牛蒡子甘草防風(fēng)當(dāng)歸赤芍藥(各等分)上咀。每服半兩。水二盞。

    煎八分服。

    水澄膏

    (出儒門事親)

    治癰腫。

    雄黃(水飛二錢)黃連(半兩)郁金(二錢)黃柏(半兩)大黃(半兩)黃丹(半兩水飛)上為細(xì)末。量所腫處用藥多少。以新汲水半盞。抄藥在內(nèi)。須臾藥沉。漫去其浮者。

    水盡、然后用槐柳枝攪藥。數(shù)百余轉(zhuǎn)。如面糊相似勻。以小紙花子攤藥。涂腫上。更以雞翎撩涼水。不住掃之。

    解毒丸治中外諸邪毒癰腫瘡。筋脈拘攣。寢汗切牙。一切驚悸熱毒。

    大黃黃連梔子黃芩(各五錢)牽牛滑石(各一兩)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水送下。加減用服之。

    野葛散

    (出圣惠方)

    療癰不能潰。

    野葛皮(二分)龍骨(二兩)干姜(半兩炮制銼)桂心(一兩)栝蔞(二兩干者)王不留行(一兩)上為細(xì)末。不計時候。以溫酒調(diào)下二錢。

    黃貼方療癰腫有熱。

    甘草(炙)大黃白蘞黃芎上各等分搗篩。以雞子黃和如濁泥。涂布上。

    隨赤熱有堅處大小貼之。燥易。

    五黃膏消拔毒熱癰腫。小兒赤眼瘡瘤。

    大黃黃柏黃連郁金(各一兩)黃丹(半兩)上為細(xì)末。新水或蜜水調(diào)涂掃。

    加樸硝妙。

    黃貼方療癰腫。

    黃大黃白芷牡蠣白蘞上各等分搗篩。和雞子貼。

    天南星膏

    (出百選方)

    治風(fēng)毒癰癤。

    大天南星(一兩)濃黃柏(半兩)赤小豆(一分)皂角(一梃不蛀者燒存性)上為末。

    以新汲水調(diào)成膏。皮紙貼之。已結(jié)即破。未破即散之。立效。

    皂桃散治腫癰。半月才覺亦可消。

    皂角(燒存性)胡桃(燒存性)牛蒡子(微炒)連翹(生)上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三錢。

    溫酒調(diào)下。空心食前服。

    黃連貼方

    (出圣惠方)

    療癰腫已潰。

    黃連黃柏地榆白芷(各一兩)上為搗篩。以雞子白和涂布。薄攤上。對瘡口穿布出癰氣。令疏氣妙。

    溫中湯主癰腫取冷過多。寒中下利。食完出。

    甘草(炙)干姜附子(各六分炮)蜀椒(二百四十枚研)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甜葶藶散

    (出圣惠方)

    治一切癰疽腫毒。

    甜葶藶(半兩)木通(半兩銼)川大黃(半兩生銼)莽草(半兩)上為細(xì)散。

    以水和如稀膏。涂腫上。干再涂。

    白蘞散療癰腫。

    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上搗末篩。和雞子白敷上。即愈。

    白蘞薄貼方主癰腫。

    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上搗篩。和雞子白如泥。涂布上薄貼。干則易之??梢匀复樗幠?。內(nèi)三升水中。煮三沸。綿注汁拭腫上數(shù)十遍。以寒水石末和涂腫上。以紙覆之。

    干復(fù)易之。一易轍以煮汁拭之。日夜三十度。

    三色膏

    (出百一選方)

    治癰癤未成。拔毒止痛消腫。

    蚌粉(半兩)黃丹(一分)草烏(一兩生為末)上為勻。水調(diào)涂。干即再敷。大要入草烏在瘡口。效過他藥。

    消腫膏

    (出千金方)

    治癰腫發(fā)背初作。及經(jīng)十日以上。腫赤熱。毒瓦斯盛。日

    夜疼痛。百藥不效。

    雞子(一枚)新出狗屎(如雞子大)上攪調(diào)和。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于腫頭堅處貼之。以紙貼之。以帛抹之。時時看視。覺餅子熱即易。勿令轉(zhuǎn)動及歇氣。經(jīng)一宿定。

    如多日患者。三日貼之。一日一易。至瘥止。此方穢惡。不可施之貴盛。然其愈疾一切諸方皆不可及。自外諸方還復(fù)備員設(shè)儀注而已。學(xué)人當(dāng)曉此方。以備諸急耳。

    水調(diào)膏

    (出百一選方)

    治風(fēng)毒癰癤。

    天南星(生為末)白礬(細(xì)研)上為各等分。新汲水調(diào)涂。干即再涂。

    又方

    (出千金方)

    治癰腫痛煩悶。及諸腫癰潰。內(nèi)有刺不出者。

    用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帛裹令緩急得所。日二易。止痛兼消腫。蝕膿甚良。如冬月先取干者。臨用以鹽潤之。亦可薄削楸皮用之。甚驗。

    又方治大人小兒癰腫。

    用生豬腦敷紙上貼之。干則易。日三四度。

    芥末敷方

    用芥菜子為末。湯和敷紙上貼之。一方豬脂和敷之。一方豬膽和如泥敷之。日三易。

    又方

    用白姜石末蒜和搗。敷上。

    又方

    搗馬鞭草。敷上即頭出。

    治癰方

    用芫花為末。膠和如粥。敷之腫毒當(dāng)化為水。

    治癰

    以梁上塵灰、葵莖等分。用醋和敷之。

    又方

    用人乳和面敷上。比曉、膿血盡出。不用近手。

    又方

    用箔金繩燒末。臘月豬脂和敷下畔。即潰。不須針灸。

    赤小豆方治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及水腫皮肌脹滿。亦可用搗赤小豆。

    薄涂癰腫上。

    烏金散治癰癤腫硬。不變色者。

    用米粉四兩。蔥白細(xì)切一兩。同炒黑色。杵為細(xì)末。每用看多少醋調(diào)。攤紙貼病處。一伏時換一次消。

    治風(fēng)毒癰癤

    以車鰲殼頻蘸米醋。炙令赤色。碾為細(xì)末。溫酒調(diào)下。

    透膿散治諸癰瘡及貼骨癰不破者。不用針刀。一服不移時自透。有效驗。

    用蛾口繭一個,單出蛾繭者燒灰。用酒調(diào)服即透。切不可兩個三個。繭兒一個。只一個瘡口。若服兩個三個。則兩個三個瘡口。切勿輕忽。決癰腫以雀卵白、天雄、菟絲子末為丸??招木葡挛逋琛?/p>

    治癰腫

    用蚌粉醋調(diào)涂消。

    治癰腫毒發(fā)背腮等疾

    用赤小豆為末。好雞子清和。敷之消。一方以新汲水調(diào)。敷瘡及四旁赤腫處。干落即再敷。

    治一切瘡癰疼痛

    用酒熬皂角膏。能消腫止痛。

    鹿角醋方治瘡癰腫熱毒。

    用鹿角醋磨敷之。一方用水磨如泥。涂患處。日三五次。亦治癰疽結(jié)硬未成膿。

    治癰腫

    用烏蘞莓?;蛏思一h墻間。俗呼為籠草。取根搗敷之。

    又方

    用伏龍肝以醋和作泥。涂于布上貼之。干再敷。一方用蒜和敷之。一方搗篩。合葫研涂癰。甚效。

    治風(fēng)癰腫毒赤疣

    用醋磨都管草根之汁。敷之。

    治惡癰癤腫破

    以熱酒磨葫、堇草一彈丸。服之。

    治癰攻腫。若息肉突出者

    用烏頭五枚。以苦酒三升浸三日。洗之。日三。

    治癰腫毒等

    用紫石英醋淬。搗為末。生姜米醋煎敷之。磨亦得。

    治癰未潰及癰腫

    用栝根、赤小豆等分為末。醋調(diào)涂之。

    又方

    用石蟹醋磨敷癰腫。亦解金石毒。采無時。

    治熱結(jié)癰腫無頭者

    用大麻子吞之。則易穴有效。

    治癰無頭方。

    用搗龍葵敷之。

    治一切癰腫無頭

    用葵菜子一粒。新汲水吞下。須臾即破。如需兩處破服兩粒。要破處逐粒加驗。

    治諸癰不消。已成膿懼針不得破。令速決。

    取白雞翅下第一毛。兩邊各一莖。燒灰研。水調(diào)服之。一方雞羽三七枚燒灰。服之即潰。

    治癰瘡未潰

    用莽草末、雞子白。涂紙濃粘貼。燥復(fù)易。得痛良。又風(fēng)齒疼煩。腮腫。用五兩水一斗。

    煮取五升。熱含吐之。一日盡。

    治單服硫黃發(fā)為癰

    用醋和豉研如膏。敷癰上。

    治熱毒癰腫

    用搗天麻莖葉敷之。亦取子作飲。去熱氣。

    治癰腫不消

    用土蜂房以醋水調(diào)涂。干即更易。

    治諸癰發(fā)起微赤腫

    用栝蔞搗作末。以井花水調(diào)方寸匕。一方用苦酒熬燥。搗篩。和涂紙上攤貼。服金石人宜用之。

    治癰腫未成膿

    用取牛耳中垢。封之愈。

    清涼膏治初患癰腫瘡癤熱痛。消腫毒。

    用搗大黃為末。漿調(diào)攤貼之。醋摩亦得。

    又方

    (出圣惠方)取井底泥。涂瘡上。

    又方

    (出圣惠方)用取地龍屎。以小便和。涂之。

    又方

    (出圣濟總錄)搗惡檳根。貼之。

    又方

    (出圣濟總錄)搗地黃貼之。日再易。

    又方

    (出圣惠方)搗車前葉。貼之。

    又方

    (出圣濟總錄)搗蔓菁根。貼之。

    又方

    (出圣惠方)搗雞腸草。貼之。

    又方

    (出圣惠方)搗芭蕉根。貼之。一方絞汁服。

    治癰肉中如眼

    (出千金方)用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腫上。以唾貼?;鹁闹罡阶佑?。復(fù)唾濕。復(fù)以火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熱氣徹內(nèi)即瘥。

    白荻灰方療癰腫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fù)者有膿。若當(dāng)

    上破者。膿出不盡。不盡稍深食骨。骨碎出當(dāng)以角導(dǎo)側(cè)際。從下頭破令膿出盡。出盡則

    骨生愈矣。若惡肉不盡者。蝕惡肉藥去之。膏涂即愈。蝕肉藥。

    用白荻灰水淋之。煎令如膏。此不宜預(yù)作。作之十日則渴。并可以去黑子。藥住便即拭去。不時拭則傷膏。一方以桑白皮灰。白炭灰亦可。

    治瘀血不散。變成癰。

    用搗生蒿取汁一升。服之。

    治一切癰腫未破疼痛。令內(nèi)消。

    (方見使自內(nèi)消方)

    白芷升麻湯

    昔有尹大家。素貧寒。形志皆苦。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分出癰。幼小有疝。其腎外皆腫痛。

    在陽明左右部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癰得自八風(fēng)之變。以脈斷之邪氣在表。其證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谥丁V辉诶镆?。不惡風(fēng)寒。止惡燥。脈不浮。知不在表也。表里既和。知氣在經(jīng)脈之中。內(nèi)經(jīng)云。凝于經(jīng)絡(luò)為瘡癰。其癰出身半以上。故風(fēng)從上受之。故知是八風(fēng)之變?yōu)榀徴咭?。故以卻寒邪調(diào)和經(jīng)脈。使無凝滯也。

    白芷(七分)升麻(半錢)炙甘草(一錢)酒黃芩(二錢)生黃芩(一錢半)黃(一錢)當(dāng)歸梢(一錢)中桂(少許)連翹(二錢)生地黃(一錢)桔梗(半錢)紅花(少許)上咀。都作一服。酒水各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一服而愈。一方無當(dāng)歸尾、中桂、連翹、生地黃。

    內(nèi)托羌活湯

    (出東垣先生蘭室秘藏方)

    治足太陽經(jīng)中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

    (尻臀生癰腫痛大作)。

    羌活(二錢)防風(fēng)(一錢)本(一錢)肉桂(七分)黃柏(二錢酒洗)連翹(一錢)炙甘草(半錢)當(dāng)歸梢(一錢)黃(一錢半)蒼術(shù)橘皮(各五分)上咀。都作一服。

    酒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招摹R詩A衣蓋癰上。使藥力行罷去之。

    治諸癰毒乳癰等第一藥。

    (出鮑氏方)草烏南星木鱉仁赤小豆當(dāng)歸須赤蘞白芷紫河車忍冬藤赤芍藥上等分為末。淡醋和蜜調(diào)敷。初效甚緊。天蘿瓜汁調(diào)。尤佳。

    潰膿

    (出鮑氏方)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大黃當(dāng)歸須南星半夏赤芍藥白芷紫河車上等分為末。根據(jù)前用醋調(diào)敷。

    點破

    (出鮑氏方)白丁香(雀糞直尖起者)草烏尖(研)斑蝥(去首足)上等分末極細(xì)。醋調(diào)成膏。

    于高尖軟處點破。如箸頭大。但此方猛烈。切不可輕。

    治一切癰腫。大小便秘。熱毒瓦斯所攻。發(fā)為癰腫。疼痛鮮赤。不可勝忍。但止得一

    兩日未成膿者。宜服此方。忽先痛后腫。大難治療。

    (出護命方)麻黃(去根)牡丹皮(去骨)川大黃連翹當(dāng)歸黃山梔硝石升麻桃仁貝母(去心)柴胡(去苗)羌活(各一分)半夏牽牛(各一兩半)上細(xì)杵羅為散子。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八分。食后去滓熱服。取轉(zhuǎn)一行了。便于腫處當(dāng)頭。灸以五七十壯而止。若是冷腫。堅硬而不痛。即便不須吃前方藥。只于腫處當(dāng)頭。再灸百余壯而止也。只是冷腫千萬不要吃藥。

    諸癰。

    (出永類鈐方)生麻油(一斤)黃丹(四兩)蠟(四分)上三味臘日前日午。用火煎至明早。下丹蠟成膏。忌女人六畜見。用平胃散末黃桑菰為末。油調(diào)敷。

    佛手祛毒膏

    (出楊氏家藏方)

    治風(fēng)熱毒瓦斯壅滯。營衛(wèi)血氣壅盛。聚結(jié)癰腫。煩

    疼不止。肌肉敗潰。及諸瘡赤疼痛。

    大黃山梔子(各二兩)白蘞連翹(各一兩)升麻蒴(各半兩)上咀。

    用煉成豬脂一斤。同煎候白蘞色焦。濾去滓令凈。量時月入黃蠟就成膏。傾于瓷罐內(nèi)盛。候冷涂敷。

    或攤貼之。

    佛手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風(fēng)濕毒瓦斯。結(jié)搏腠理。氣血壅盛。欲成癰腫。及手

    足諸風(fēng)癢痛妨悶。及風(fēng)氣結(jié)核。游走上行?;蚓眯掳W疾。疼痛不止。

    漢防己苦參(各四兩)大黃(生用)白蘞(各三兩)藿香葉(去土)黃芩(各一兩)凌霄花甘草(生用各一兩半)上為細(xì)末。每服用三錢。沸湯泡。通手淋洗。

    凡貼癰腫

    (出永類鈐方)生地黃忍冬藤芭蕉(等自然汁)上調(diào)藥敷。尤有功。

    凡熏洗

    (出永類鈐方)加番蜂末楓乳上為丸。燒熏去穢安氣。至有功。

    療癰腫

    (本草)以蚤休根醋摩。敷之。

    治癰腫風(fēng)毒

    (本草)以頭摩。敷腫上。

    治癰腫

    (本草)以蒿實吞一枚即破。若熱結(jié)癰腫無頭者。吞之則為頭易穴。一方用九月十月采陰干。

    治癰腫不消

    (本草)以半夏新生者摩。涂之。

    治癰腫

    (本草)以伏雞子根搗。敷之。

    治癰

    (本草)折取苦苣莖中白汁。滴上立潰。

    治癰腫

    (本草)以蝦蟆碎涂之。

    治癰腫惡瘡

    (本草)取紫葛根皮搗細(xì)末。醋和封之。

    治癰

    (本草)以黃作膏。貼之。

    治患癰苦不潰

    以雀屎一枚。敷之立決。(雄雀屎頭尖者是也)

    治癰毒

    (本草方見本門前諸癰疽)

    (即以米粉散)

    射癰腫令散

    (本草)以好井水。及土石間新出泉水飲之。易散。

    治癰腫惡瘡

    (本草)用螺螄絲煮。洗之。

    療癰腫

    (本草)用甘草煮熱。洗之。

    治癰瘡甚效

    (本草)用小青葉三月采。生搗碎敷。

    治癰瘡

    (本草)用黃葵花為末。水調(diào)涂之。立愈。

    主癰腫

    (本草)搗鬼膊莖菜。敷之瘥。

    治癰腫

    (本草)以人髭燒灰。敷瘡立愈。唐李績嘗疾。醫(yī)治之須得須灰服之方止。太宗遂自剪須燒灰賜服之。故白樂天云。煎須燒藥賜功臣。

    消癰腫

    (本草)用見腫消生苗葉。爛搗貼。

    治癰腫無頭

    (本草)杵蜀葵末。敷之。

    主癰腫瘡疹腳疼

    (本草)以螺厴草搗敷之。亦煮湯洗腫處。

    療癰腫

    (本草)用苦茄子其子。以醋摩敷癰腫。根亦作浴湯。

    治諸瘡癰腫不散者

    (本草)取生白藥根。爛搗敷貼。干則易之。無生者用末。水調(diào)涂之亦可。

    治一切惡瘡癰腫

    (本草)以風(fēng)延莓煮。服之。

    治癰一切腫未成膿拔毒

    (方見蠣粉散)

    治癰瘡腫毒

    (本草)以芋葉和鹽研細(xì)。敷之。

    去皮膚風(fēng)熱。流注骨節(jié)。癰腫疼痛。

    用火炭母草葉搗爛。于器中。以鹽酒炒。敷腫處。經(jīng)宿一易。

    治癰腫發(fā)數(shù)處

    (方見二圣散)

    治癰腫未有頭必穴方

    以醋摩黃藥。涂之。

    治癰腫

    用升麻水煎。綿沾拭瘡上。亦治豌豆瘡。

    又方

    用齒和黑虱研。涂之。

    又方

    用東向廁溺坑中黑泥水調(diào)。服之。未膿即散。有膿潰之。

    治生癰毒未成頭。赤腫疼痛。不可忍。

    上以竹片為圈子??茨[大小。作圈置腫上。取馬蝗三五條置圈中。令咂去毒血。即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