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諸癰疽

    作者: 朱梓

    (附論)夫癰疽瘡腫之作者。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皆有矣。非獨因榮衛(wèi)壅塞而發(fā)者也。其行也有于骨之毒則易虛者內虛

    藤黃飲子治一切癰疽瘡腫。

    金銀花黃防風川烏羌活大黃赤芍藥薄荷連翹麻黃當歸石膏黃芩錢半)滑煎服。大內塞排膿散治發(fā)背癰腫。經(jīng)年痊后復發(fā)。此因風火或結氣在內。經(jīng)脈閉塞。至夏月以來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干姜(各六分)甘草石斛人參桂心芍藥(各五分)巴戟天分)地地膚子也無地

    干地黃丸凡壯熱人。能常服之。終身不患癰疽。令人肥悅。耐勞苦。

    干地黃(五兩)芍藥甘草桂心黃黃芩巴戟天栝蔞根遠志(各二兩)石斛子大。酒服

    李根皮散治癰疽發(fā)背。及大小瘰。曾有人患骨從瘡中出。兼有三十余癰癤。服

    此散瘥。

    李根皮(一斤)栝蔞根半夏(各五兩)通草白蘞桔梗濃樸黃芩附子(各一兩)治下篩。酒服

    狗寶丸一名寸金丸。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壽丸。六名

    來蘇丸。

    口噤但斡開牙

    遍身。附骨腫痛。先覺時飲引??谥袩┛?。發(fā)寒發(fā)熱。四肢沉重。身體壯熱。瘰疔

    瘡。并皆治之。

    蟾酥(二錢)狗寶(一兩)金頭蜈蚣(七個頭尾全用羊酥炙黃色)膩粉雄黃沒藥南乳金石(一錢)除黃蠟、乳汁二味熬成膏用白丁香七個研爛。調效。以后只吃白粥。常

    排膿內塞散

    (一名內補防風散)

    治大瘡熱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楊

    氏家藏方云、名

    出。惡肉自去。疼痛防風茯苓白芷桔梗遠志甘草人參芎當歸黃(各一兩)濃樸(二兩)三夜一。溫酒子、赤小豆、溫酒調下。日人。濃煎木香龍膏貼之。一

    木香拓腫湯治諸瘡疽始發(fā)。腫增長熱痛。

    木香犀角大黃梔子仁升麻黃芩黃連射干黃柏白蘞甘草(炙)樸硝紫每用

    荊芥散治一切癰疽。不問發(fā)肩發(fā)背。作疼痛并宜。服此即便消散。其效如神。

    荊芥薄荷山蜈蚣老翁發(fā)天花粉蕪荑茹片敗荷心川白芷赤芍藥豬牙皂角上為末。

    加當歸、心煎湯亦

    敷藥諸般癰疽發(fā)腫。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用至瘡口合而止。

    荊芥(和根碎銼)赤芍藥大柏皮土當歸山大黃白芨赤蘞白蘞寒水石(煨或炒)末。生地黃則留出瘡

    萬金膏治癰疽、發(fā)背、五發(fā)、瘰、陰毒。痛不能忍。并治或有腫毒侵內沉伏

    者。吸毒于川烏草烏白芷黃柏皮本荊芥蟬蛻肉桂白僵蠶赤小豆乳香沒藥蠶如

    木通散凡內消先用此藥。退潮止渴解熱。以升麻葛根湯表散。后服此藥。

    木通瞿麥荊芥薄荷白芷天花粉甘草赤芍藥麥門冬(去心)生干地黃山梔溫服。

    李嗣立五香連翹湯治一切積熱惡核、瘰、癰疽、惡瘡、發(fā)腦、發(fā)背。

    乳香甘草木香沉香(各七錢半)連翹(去蒂)射干(即蓄根一云當門子)升麻黃活(以上各七三錢。水一盞。煎類同煎。其中無漏蘆湯相間服之。

    故缺之。知者自

    五香連翹湯治疽作二日后。宜以此藥服之。去五臟毒瓦斯神效。

    桑白皮(無好者寧缺之)木香連翹沉香黃升麻木通(各七錢半)麝香獨活(錢。水一

    干地黃丸治虛熱。消瘡癤。

    干地黃(四兩)大黃(六分)芍藥王不留行茯苓甘草遠志麥門冬人參升麻十丸。一

    神秘陷脈散

    黃人參(并去蘆)川當歸(酒洗去蘆)川芎赤芍藥粉草地骨皮五加皮忍冬葉半盞。煎

    排膿內補散治發(fā)背瘡潰后。因飲食有傷。調攝不到。發(fā)熱不住。用以退熱。

    (一名梔子黃漏蘆連翹山梔子仁黃芩(去心)防風石葦(如無用桑白皮)生甘草生犀角屑人為粗末。每服四錢

    竹葉黃湯治癰疽發(fā)背煩渴。及一切惡瘡。

    淡竹葉(二兩)生地黃(八兩)黃當歸川芎甘草黃芩(去心)芍藥人參麥門竹葉五片。生姜

    五香連翹湯如不用五香。曰七味連翹湯。

    沉香藿香葉木香丁香(各一兩)麝香(一字另研)連翹射干獨活寄生草升麻服五錢。水一另研。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