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茄葉細(xì)辛、小野煙、散血草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小花金挖耳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rpesium minus Hemsl.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灌叢中或山坡路旁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廣西、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
小花金挖耳 多年生草本,高15-45cm。莖直立,常呈紫色,疏生長柔毛或下部毛脫落。葉柄短工近無柄;莖下部葉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0cm,寬1-1.5cm,先端漸尖工稍尖,基部狹成長葉柄,邊緣有疏硬小齒;上部葉漸小,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全緣,上面有疏短糙毛,下面疏生長柔毛。頭狀花序小,直徑3-5(-7)mm,單生于莖枝頂端,直立或有時(shí)下垂;花梗細(xì)長,有長柔毛和腺點(diǎn);頭狀花序基部常有2-3個(gè)不等長的小苞片;總苞寬鐘狀;總苞片4層,外層卵形,中層和內(nèi)層長圓形,稍撕裂;花黃色,外圍的雌花花冠圓柱形,3-4齒裂;中央的兩性花花冠筒狀,先端有5個(gè)裂片。瘦果長約1.8mm,近圓柱狀,先端有短喙,有腺點(diǎn)。
性狀鑒別 莖基部紫褐色,密被卷曲柔毛。葉披針形至橢圓形,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漸狹。葉片綠色,兩面均有腺點(diǎn)狀突起,觸之有粗糙感,葉緣有明顯的疏鋸齒或全緣。葉柄與葉片中肋通常帶紫色,被柔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莖、枝端;苞葉條狀披針形,密被短柔毛,總苞鐘狀,苞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干膜質(zhì)。氣香,味微苦。
味辛;苦;性涼
解毒消腫;清熱涼血。主吐血;咯血;尿血;血崩;無名腫毒;腮腺炎
內(nèi)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搗敷。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麻疹、癰瘡、潰瘍、蛇咬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茄葉細(xì)辛、小野煙、散血草
英文名all-grass of Small carpesium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小花金挖耳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rpesium minus Hemsl.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灌叢中或山坡路旁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廣西、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小花金挖耳 多年生草本,高15-45cm。莖直立,常呈紫色,疏生長柔毛或下部毛脫落。葉柄短工近無柄;莖下部葉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0cm,寬1-1.5cm,先端漸尖工稍尖,基部狹成長葉柄,邊緣有疏硬小齒;上部葉漸小,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全緣,上面有疏短糙毛,下面疏生長柔毛。頭狀花序小,直徑3-5(-7)mm,單生于莖枝頂端,直立或有時(shí)下垂;花梗細(xì)長,有長柔毛和腺點(diǎn);頭狀花序基部常有2-3個(gè)不等長的小苞片;總苞寬鐘狀;總苞片4層,外層卵形,中層和內(nèi)層長圓形,稍撕裂;花黃色,外圍的雌花花冠圓柱形,3-4齒裂;中央的兩性花花冠筒狀,先端有5個(gè)裂片。瘦果長約1.8mm,近圓柱狀,先端有短喙,有腺點(diǎn)。
性狀性狀鑒別 莖基部紫褐色,密被卷曲柔毛。葉披針形至橢圓形,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漸狹。葉片綠色,兩面均有腺點(diǎn)狀突起,觸之有粗糙感,葉緣有明顯的疏鋸齒或全緣。葉柄與葉片中肋通常帶紫色,被柔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莖、枝端;苞葉條狀披針形,密被短柔毛,總苞鐘狀,苞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干膜質(zhì)。氣香,味微苦。
性味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清熱涼血。主吐血;咯血;尿血;血崩;無名腫毒;腮腺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麻疹、癰瘡、潰瘍、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