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虛勞心腹痛(附論)

    作者: 朱梓

    夫虛勞之人。氣弱胃虛。飲食傷動(dòng)。冷氣乘之。邪正相干。則腹痛不已。上干心絡(luò)。故令心腹俱痛也。

    牛膝湯治虛勞。邪氣攻擊心腹刺痛。

    牛膝(酒浸切焙)柴胡(去苗)荊芥穗(炒)桔梗(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人參肉蓯蓉(酒浸切焙)秦艽(去苗土)知母〔焙各一(半)兩〕烏梅(十五枚去核)甘草(炙三分)黃連(去須三分)烏頭(麩炒裂安地上用盞蓋出火毒去皮臍尖三枚)敗龜(以醋一碗涂浸炙用一兩)白茯苓(去黑皮五錢)上為搗篩。每服三錢。

    金花散治虛勞心腹疼痛。泄瀉腸鳴。面黃肌瘦。脅肋脹滿。不思飲食。

    半夏(湯洗七遍切焙)烏頭(炮裂去皮臍)木香(各一兩)郁金(用漿水生姜皂莢三味煮半日令軟切作片子焙干麩炒一兩)馬藺花(一兩酒浸炒)胡椒楝實(shí)(取肉炒)當(dāng)歸(生切)京三棱蓬莪術(shù)(二味搗碎用巴豆五錢去殼同炒褐色為度不用巴豆)大腹皮(濕紙煨過(guò))蕪荑(炒)白術(shù)黃連(去須炒各五錢)上為散。每服三錢。用羯羊肝一具。去筋膜。

    批作片子。勻摻藥末在內(nèi)。更入鹽三錢。干姜末二錢。蕪荑末二錢。蔥白一寸細(xì)切。攪拌勻。

    和白面作肝角子。慢火燒令香熟。空心吃。溫米飲下。

    肉豆蔻丸治虛勞。心腹脹滿刺痛。食不消。

    肉豆蔻(去殼)木香丁香當(dāng)歸京三棱(炮銼)神曲(搗碎微炒各一兩)陳橘皮(五錢湯浸去白瓤焙)桃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安息香(五錢)麝香(一分)麥(丸。

    香子散治虛勞。心腹撮疼。胸膈痞滿。和氣進(jìn)食。

    香子(炒)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木香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胡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姜(炮各五錢)京三棱(煨銼一兩)巴戟天(去心五錢)上為散。每服二錢。用豬腎一對(duì)。去筋膜。切作薄片子。入藥末。蔥絲少許。鹽半錢。濕紙裹煨熟食。干以酒或粥飲壓之。須臾覺(jué)臍下暖。甚妙。

    丁香散治虛勞。冷氣攻心腹疼痛。

    丁香(五錢)當(dāng)歸赤芍藥(各三分)濃樸(一兩五錢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桂心(各三分)人參(五錢去蘆頭)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棗三枚

    阿魏丸治虛勞。心腹或臍下疼痛。兼暖脾腎。順氣思食。

    阿魏(五錢細(xì)研用白面一兩拌搜作餅子爆令黃焦)木香補(bǔ)骨脂(微炒各二兩)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炮治銼)檳榔香子(微炒)肉桂(去粗皮)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干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二兩)上為末。煉蜜和搗三百五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以熱酒下十五丸。生姜湯下亦得。

    茱萸豬肚丸治虛勞心腹撮痛。肌體羸瘦。

    吳茱萸(湯浸焙炒一兩五錢)食茱萸山茱萸(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硫黃(研)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五錢)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禹余糧(炭火赤各一兩)上為末。以生豬肚一枚。先將藥末用醋拌和令勻。入在豬肚內(nèi)??p合。用水一斗。以文武火煮爛。抄盆內(nèi)一處研令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招氖城胞}湯下。溫酒亦可。

    砂附子丸治虛勞。冷氣攻擊心腹撮痛。腰膝重疼。

    砂(研一錢)檳榔〔一(二)枚〕木香(一分)干蝎(炒一錢)附子(炮裂去皮臍)沉香(鎊)香子(炒)桃仁(去皮尖雙仁慢火炒)自然銅(火醋淬七遍各五錢)上為末。

    香子丸治虛勞元臟氣冷。心腹痛。

    香子(炒)胡椒附子(炮裂去皮臍)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阿魏(面和作餅子炙熟)硫黃(研)菖蒲牛膝(酒浸切焙)五味子(等分)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招臏鼐葡隆?/p>

    鱉甲散治虛勞。肩背疼悶。心腹脹痛。腸胃虛鳴。臍下拘急。

    鱉甲(涂醋炙令微黃去裙)柴胡(去苗各一兩五錢)京三棱(一兩炮銼)當(dāng)歸(一兩五錢)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各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五錢)上為

    芎散治虛勞。肩背及心腹疼痛。或四肢不和。腹胃脹滿。

    芎(一兩)柴胡(去苗一兩五錢)桂心(三分)赤芍藥(一兩)白術(shù)(一兩)大腹皮(三分)桃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三分)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

    木香散治虛勞心腹痛。胃氣不和。腹脅脹滿。

    木香芎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桂心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赤芍藥人參(去蘆頭)檳榔〔各二(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補(bǔ)骨脂散治虛勞。心腹疼痛。

    補(bǔ)骨脂(炒五錢)牛膝(酒浸切焙五錢)沒(méi)藥(研五錢)干姜(炮)陽(yáng)起石(研)香子(炒)白茯苓(去黑皮)山芋(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

    沉香散治虛勞心腹痛。小腹滯悶。

    沉香(一兩五錢)附子(炮裂去皮臍)檳榔肉桂(去粗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香子(各一兩)當(dāng)歸丁香(各五錢)上為散。每服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二錢。

    楝實(shí)丸治虛勞心腹撮痛。不思飲食。補(bǔ)益元藏。平和脾胃。

    楝實(shí)(炒)白術(shù)(各一兩)烏藥(銼)香子(微炒)補(bǔ)骨脂(水淘去浮者微炒)木香(各五錢)濃樸(去粗皮用生姜汁炙一兩)上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招氖城皽鼐啤;螓}湯下。日三服。

    補(bǔ)骨脂丸治虛勞心腹撮痛。

    補(bǔ)骨脂(炒)楝實(shí)(麩炒去核各一兩)高良姜(微炒一兩五錢)巴戟天(去心一兩)葫蘆巴(五錢)香子(麩炒一兩)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酒下。鹽湯下亦得。食前服。

    芍藥湯療虛勞腹中痛。夢(mèng)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并婦人少腹

    痛。

    芍藥(六兩)桂心甘草(炙各三兩)生姜(四兩)大棗(十二枚擘)飴糖(一升)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糖。分服七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蔥。

    治虛勞。心腹或臍下疼痛。兼暖脾腎。順氣思食。

    (出圣惠方)干漆(一兩搗碎炒令煙出)京三棱(一兩炮銼)蓬莪術(shù)(五錢煨)青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桂心(各一兩)上為散。每服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一

    桂附丸治虛勞下元久冷。心腹疼痛。不思飲食。

    桂(去粗皮一兩)干姜(炮五錢)香子(炒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硫黃(研五錢)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招柠}湯下。

    治虛勞心腹或臍下疼痛。兼暖脾腎。順氣思食。

    (出圣惠方)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一兩)木香(一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上為散。每服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一錢。

    白芷散治虛勞元臟虛冷。心腹疼痛。精神倦怠。

    白芷(炒五錢)巴戟天(去心一兩)高良姜(一錢)上為散。每服一錢。豬腎一對(duì)。去筋膜。入藥末煨熟。細(xì)嚼溫酒下。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
  • 作者:
    未知
  • 《濟(jì)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duì)明.王肯堂《證治準(zhǔn)繩》中的女科,加以評(píng)釋圈點(diǎn)而成書(shū)。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xué)的基本讀物,歷來(lái)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shū)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dá),號(hào)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shū),以善用經(jīng)方聞?dòng)跁r(shí)。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gè)別治驗(yàn),搜集見(jiàn)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shuō)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guò)曹氏審閱后,復(fù)逐案加以評(píng)語(yǔ),師生商討,從實(shí)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shū)曰《經(jīng)方實(shí)驗(yàn)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lái),讀者對(duì)本書(shū)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shuō)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jì)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biāo)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