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嘔噦

    作者: 朱梓

    (附論)夫噦者咳逆也,古方則謂之噦,凡吐利后多作噦,大率胃實則噫。胃虛則噦,此由胃中虛,內(nèi)經(jīng)舉此為,谷相虛者若

    丁香茱萸湯

    治胃虛噦嘔吐逆,膈咽不通。

    丁香(五錢)吳茱萸(一錢)黃(二錢)草豆蔻(一錢去皮)人參(一錢)甘草柴胡橘皮半夏升麻當歸干生姜蒼術(shù)麥(各等分)上銼為末,如麻豆大,每服半二盞,煎一盞,去渣食前熱服,忌冷物,一方無半夏生姜。

    胡麻飲

    治嘔噦。

    人參胡麻仁橘皮枇杷葉(各等分)上羅勻,水一斗煮枇杷葉取五升,下藥煮取三升,內(nèi)麻仁稍飲之。

    橘皮湯

    療嘔吐不止。

    陳橘皮生姜甘草枇杷葉(各等分)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內(nèi)稍忌海藻、菘菜。

    治嘔噦

    用小麥面醋和作丸,二三十個,以沸湯煮,別盛漿二斗,內(nèi)丸于湯內(nèi),漉出,又內(nèi)于漿中,吞之

    治嘔噦及霍亂后惡心

    用葡萄根,濃煮汁,細細飲之。

    蘆根方

    (出千金方)

    治嘔噦。

    用蘆根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一方兼以童便一兩合,不過三服,則瘥。

    療嘔噦

    (出肘后方)用生藤斷之,當汁出器盛,取飲一升,生葛藤尤佳。

    小半夏加茯苓湯

    (出肘后方)

    治嘔噦,谷不得下,眩悸。

    棗肉丸

    (出永類鈐方)

    治脾胃虛冷,嘔噦。

    半夏生姜湯

    (出活人書一名半夏湯)

    治噦欲死。

    治干嘔,若手足厥冷者。

    宜食生姜,此是嘔家圣藥。

    治氣厥嘔吐,不得息方。

    (出千金方)豉半夏(各二兩)生姜(二兩)人參前胡桂心甘草(各一兩)上咀,以水九升,

    又方

    (出千金方)大棗(十五枚)附子(一枚)橘皮(二兩)豉(一升)生姜甘草(各一兩)上咀,以水

    治卒嘔噦厥逆方。

    (出千金方)上飲新汲冷水三升佳。

    治嘔逆。

    (出本草)以蓮實仁六枚,炒令黃色研末,冷熟水半盞,和服便止。

    療卒噦方

    用枳實三枚炙去瓤。咀之,取三家乳一升,以羊脂五兩,煎枳實令沸,復(fù)內(nèi)乳令沸,去渣

    薤白湯

    (出肘后方)

    治人忽惡心不已。

    薤白(半斤)茱萸(一兩)豉(半斤)米(一合)棗(四枚)枳實(二枚)鹽少許上為

    一方

    (出肘后方)但多咬豆蔻子,及咬檳榔亦佳。

    治噦方。

    (出千金方)用煮豉三升飲汁佳。

    又方

    (出千金方)用姜汁空腹飲一升。

    治惡心方。

    (出千金方)用苦KT瓤并子一升,捶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并下如蝦蟆衣三升。

    又方

    (出千金方)用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搗取酒三升,熟研濾取一升,飲盡,日二服。盡一石瘥,一切病自

    又方

    (出千金方)用小便服百日佳。

    治噦

    用牛口中涎草。絞取汁服。

    療卒噦不止方

    (出肘后方)上痛抓眉中央閉氣,瘥。

    又方

    (出肘后方)用物刺鼻中,若以少許皂角內(nèi)鼻中,令嚏則差。

    又方

    (出肘后方)用粢米粉二升,井花水服之。

    止嘔噦

    (出本草)以甜糟三歲者,下有酒,以物盛之,服。

    三圣散

    (出圣濟總錄)

    治噦逆不止。

    丁香(四十九粒)胡椒(十四粒)半夏(七枚大者先以錐子鉆透心后用麻線穿過井花水浸七立

    石蓮?fù)?/p>

    (出圣濟總錄)

    治胃寒嘔逆。

    石蓮肉(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各一兩)上為末,粟米粥丸,如綠豆大,蜀椒

    小丁沉丸

    (出圣濟總錄)

    治噦逆不止,飲食不下。

    丁香沉香木香檳榔白豆蔻(去皮各半兩)麝香(一錢另研)人參(二兩)桂(去粗橘皮(去半兩)白術(shù)(四兩)上為末,煉蜜丸,如小彈子大,每服一丸,炒生姜鹽湯嚼下,無

    沉香烏藥丸

    (出圣濟總錄)

    治噦逆不止。不思飲食。

    沉香烏藥(銼)青橘皮(去白焙)白術(shù)(銼炒)白芷白茯苓(去黑皮)五味子甘草(生姜紫蘇

    理中散

    (出圣濟總錄)

    治胃中氣冷,腹脹噦逆,不思飲食,

    (方見脾臟門脾氣腹脹滿類)(案原方∶干姜炮、人參、白術(shù)各一兩。甘草炙銼,吳茱萸湯洗焙干炒,檳榔銼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兩,蓽茇半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生姜湯點服,食前,日三。)

    豆蔻湯

    (出圣濟總錄)

    治脾胃俱虛,噦逆上氣。

    草豆蔻(去皮)木香甘草(炙銼)干姜(炮)高良姜縮砂(去皮)益智(去皮)陳皮(服,無

    白術(shù)湯

    (出圣濟總錄)

    治胃氣受冷。氣逆奔沖。噦逆不定。

    白術(shù)(銼)甘草(炙銼)莎草根(炮去毛各一兩)草豆蔻(五枚大者去皮炒)干姜(炮)陳二枚擘破,煎七分

    降氣丸

    (出圣濟總錄)

    降陽氣于下,使陰氣上升,升降無礙,陰陽調(diào)適,飲食運化,諸疾不牽牛子(二十兩面炒熟取十兩)蓽澄茄(十兩)檳榔(銼二兩)木香(四兩)赤茯苓(去黑丸,溫水下,不拘時候。

    丁香湯

    (出圣濟總錄)

    治胃冷噦逆,不思飲食。

    丁香甘草(炙銼)陳曲(炒各半兩)草豆蔻(去皮炒一兩)陳橘皮(去白焙一兩)木香(

    人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噦逆不止。

    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藿香(各半兩)甘草(一分炙銼)上羅勻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

    羌活湯

    (出圣濟總錄)

    治風(fēng)冷乘脾胃,致噦逆不止。

    羌活(去蘆)附子(炮去皮臍)香子(炒各半兩)木香干姜(炮各一分)上羅勻,每服

    濃樸煮散

    (出圣濟總錄一名調(diào)胃散)

    治噦逆不止,惡心,氣不下降。

    (方見脾臟門兼理脾胃類)(按原方∶半夏制,甘草炙,濃樸去皮,陳皮去白,藿香,以上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生姜三片,棗二枚,水一中盞,同煎溫服,食前,一方無棗,煎服)。

    干姜丸

    (出圣濟總錄)

    治脾胃俱虛,內(nèi)挾風(fēng)冷,噦逆上氣。

    干姜(炮一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胡椒桂(去粗皮各半兩)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

    豆蔻散

    (出圣濟總錄)

    治胃寒。噦嘔不止。

    草豆蔻(去皮銼八分)甘草(四兩炙銼)陳橘皮(去白焙一兩)生姜(和皮切片用一斤)上夏月煎作冷熱水服。

    水銀膏

    (出圣濟總錄)

    治諸般噦逆。

    水銀(不結(jié)沙子)硫黃(細研)太陰玄精石(各一兩細研)上用釅醋五升,文武火煎成稠膏

    枇杷葉散

    (出圣濟總錄)

    治噦逆不止,飲食不下。

    枇杷葉(炙拭去毛四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五兩)甘草(炙銼三兩)上咀,每服三錢

    兩順煮散

    (出圣濟總錄)

    治脾胃俱虛,脹滿噦逆。

    高良姜木香(另搗)上為散,每服高良姜一錢,木香半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附香煮散

    (出圣濟總錄)

    治噦不止。

    附子(一枚重一兩者)訶黎勒(三七枚)上用同蛤粉炒令附子裂,去臍尖,訶黎勒去核,為

    治胃口冷,噦逆不已。

    (出圣濟總錄)大棗(一枚青州者去核)胡椒(七粒入棗內(nèi)合定)上用濕紙裹煨熟,以紙襯地上,出火毒,

    陳皮干姜湯

    治噦逆不止。

    陳皮通草干姜(炮)甘草(炙各二兩)桂心(去粗皮)人參(一兩)上咀,每服四錢

    溫中白術(shù)丸

    治胃寒嘔噦。

    白術(shù)(二兩半)半夏(二兩)干姜(一兩)丁香(半兩)上為末,姜汁丸,如梧桐子大,每

    大半夏湯

    治胃寒嘔逆。

    半夏(姜制)白術(shù)(各五兩)人參(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三盞,煎至一盞,入蜜

    妙功藏用丸

    (出宣明論又名神芎丸亦名顯人丸)

    治嘔噦不食,痿弱難運,血溢血淋,滿悶不通,或泄利,三焦壅滯,傳化失常,功

    不可述,并宜服之。

    大黃黃芩黃連(各半兩)黑牽牛荊芥穗滑石(各三兩)防風(fēng)(一分)川芎(一兩)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