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寒瘧之狀。內(nèi)經(jīng)所謂先寒后熱。病以時(shí)作。是也。蓋傷暑汗出。腠理開發(fā)。因遇夏氣。
凄栗
方
五積散
(出直指方)
治感寒發(fā)瘧。初作。以此解散。
蒼術(shù)(炒三兩)北梗(一兩)麻黃(去根)枳殼(制)陳皮(各六錢)干姜濃樸(制各四散。
每服
恒山丸
(出圣惠方)
治寒瘧。陽虛陰盛。內(nèi)外俱寒。四肢顫掉。
恒山(半兩)野貍頭骨(一分)虎頭骨(一分)猢猻頭骨(一分)天靈蓋(一分)綠豆末(香(一分)阿二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修合時(shí)。勿令孝子女人見。須五月五日午時(shí)合為妙。如緩急。即不擇日辰合。未發(fā)時(shí)。以絳囊盛。于中指上系一丸。男左女右。三日不住。以熱水服一丸。娠婦小兒不可服。忌食熱物。
朱砂丸
治寒瘧。但寒不熱。四肢鼓顫不止。
朱砂(一分細(xì)研)麝香(半分細(xì)研)砒霜(一分細(xì)研)恒山(一分銼)虎頭骨(一分涂酥炙阿魏(一分煮面糊和搗一二丸可治
吳茱萸湯
(出續(xù)易簡(jiǎn)方)
治寒瘧先寒后熱。頭疼不可忍。熱極即汗出。煩渴相
次。便醒。宜吳茱萸(湯浸焙炒一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甘草(炙銼)干姜(炮)半夏(湯洗七次焙)一分)上須巳亥之年。當(dāng)瘧未發(fā)。常服暖脾胃。一方有牽牛炒半兩。
養(yǎng)胃湯加桂
治感發(fā)寒多熱少?;虻粺帷n^痛腰酸。胸滿呃逆
。身體疼痛。
濃樸(制)蒼術(shù)(炒二兩)半夏(制二兩)人參茯苓草果藿香(各半兩)橘紅(三分)滓。
溫服。不
雄黃丸
治寒瘧不止。
雄黃(一分)硫黃(一分)朱砂(一分)麝香(半分)阿魏(半分)桂(一分末)干姜(一醋煮面糊和丸。
如
草豆蔻飲
(出圣濟(jì)總錄)
治寒瘧。
草豆蔻(去皮)高良姜(半分)恒山青皮(湯浸去白焙)陳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分)生姜半。去滓
正氣散
(出醫(yī)方大成)
退寒瘧。止胃寒。進(jìn)飲食。
藿香(四兩)草果(四兩)半夏陳皮濃樸縮砂甘草(各一兩)上銼散。
生姜棗子煎
安息香丸
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
朱砂(細(xì)研)虎頭骨猢猻頭骨砒霜天靈蓋阿魏安息香(各半兩)上為末。
入朱砂系于
檳榔湯
檳榔(銼)桂(去粗皮)恒山陳皮(湯浸去白炒)甘草(炙銼各半分)上粗末。每服三錢
神效方
砒霜(一兩酸漿一碗于日未出時(shí)慢火熬如稀糊便入藥)朱砂(細(xì)研)白芥子阿魏(各一錢)至十丸。
分利元散
(出醫(yī)方集成)
治體虛之人患瘧。寒多。不可服截藥者。
川烏附子(各一兩)南星(二兩)木香(五錢別銼臨時(shí)入)上除木香不見火外。
余味各將當(dāng)
白芥子丸
白芥子朱砂(細(xì)研)阿魏恒山(各等分)上為末。入朱砂研勻。醋煮面糊和丸。
如桐子
阿魏丸
砒霜朱砂阿魏麝香(各一分)上同研如粉。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于未發(fā)前。
冷醋
豬膽膏
(一名二姜散出朱氏集驗(yàn)方)
治脾胃虛弱。遂成瘧疾。寒多熱少。大概
寒發(fā)于膽。豬
仍治秋深寒瘧。
干姜(炮一兩)良姜(切小塊麻油炒干一兩一方各二兩半炒半生不用麻油炒)上為末。
分作十致仕
果附湯
治氣虛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或單寒者。
或大便澀。小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上等分。咀。每服半兩。水二鐘。姜七片、棗二枚。煎七分
七棗湯
(一名烏頭七棗湯)
治瘧及久瘧但寒。并脾寒發(fā)瘧。
用川烏一只熱多寒少者湯泡七次。寒多熱少者火炮七次。切去皮焙干。分二服。水一碗半。
枚炮附散其熱性。服之必效。經(jīng)驗(yàn)方陳氏云。林侍郎謙之。常以此藥授人。余家服屢有效。
生熟附子湯分利陰陽。止發(fā)熱寒。治瘧疾欲作。胸痞痰嘔。頭眩顫掉。
用附子二枚。一生去皮。一鹽湯浸去皮炮。各取二錢。加沉香木香少許。水一盞。姜七片、
鱉甲散治寒瘧、癆瘧。
取鱉甲不拘多少。醋炙黃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招氖城芭R臥時(shí)各一服。治癆瘧。
涂
鱉甲湯治瘧寒多。
鱉甲(湯浸刮令凈醋炙)常山柴胡桂(去皮各一兩)白術(shù)(一兩)牡蠣(半兩火煨赤)
溫脾飲治寒瘧。兼脾久濕。上焦噎塞不通。止渴進(jìn)飲食。
真陳橘皮(五個(gè)去瓤)烏梅(十個(gè))人參(一分)大棗子(二十個(gè))甘草(五寸)草果子(煎一
蒜丹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宜用此方。
獨(dú)蒜(一枚)黃丹(半兩)上件藥相和。五月五日午時(shí)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
未發(fā)時(shí)。
烏頭丸先寒后熱者。名之為寒瘧。故寒而不熱。面色黑者。名為厥瘧。先寒后熱
。熱少寒
瘥。莫服湯。
草烏頭(削去皮)用沸湯炮一十四度。以盞蓋之。薄切焙干。為末。稀糊和丸。如桐子大。
瘧只
蒜丸子治寒多熱少。
良姜濃樸附子(各三錢)上為末。大蒜丸。于發(fā)日絕早。煎烏梅湯。勻作三服。
早食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夫寒瘧之狀。內(nèi)經(jīng)所謂先寒后熱。病以時(shí)作。是也。蓋傷暑汗出。腠理開發(fā)。因遇夏氣。
凄栗
方
五積散
(出直指方)
治感寒發(fā)瘧。初作。以此解散。
蒼術(shù)(炒三兩)北梗(一兩)麻黃(去根)枳殼(制)陳皮(各六錢)干姜濃樸(制各四散。
每服
恒山丸
(出圣惠方)
治寒瘧。陽虛陰盛。內(nèi)外俱寒。四肢顫掉。
恒山(半兩)野貍頭骨(一分)虎頭骨(一分)猢猻頭骨(一分)天靈蓋(一分)綠豆末(香(一分)阿二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修合時(shí)。勿令孝子女人見。須五月五日午時(shí)合為妙。如緩急。即不擇日辰合。未發(fā)時(shí)。以絳囊盛。于中指上系一丸。男左女右。三日不住。以熱水服一丸。娠婦小兒不可服。忌食熱物。
朱砂丸
(出圣惠方)
治寒瘧。但寒不熱。四肢鼓顫不止。
朱砂(一分細(xì)研)麝香(半分細(xì)研)砒霜(一分細(xì)研)恒山(一分銼)虎頭骨(一分涂酥炙阿魏(一分煮面糊和搗一二丸可治
吳茱萸湯
(出續(xù)易簡(jiǎn)方)
治寒瘧先寒后熱。頭疼不可忍。熱極即汗出。煩渴相
次。便醒。宜吳茱萸(湯浸焙炒一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甘草(炙銼)干姜(炮)半夏(湯洗七次焙)一分)上須巳亥之年。當(dāng)瘧未發(fā)。常服暖脾胃。一方有牽牛炒半兩。
養(yǎng)胃湯加桂
(出直指方)
治感發(fā)寒多熱少?;虻粺帷n^痛腰酸。胸滿呃逆
。身體疼痛。
濃樸(制)蒼術(shù)(炒二兩)半夏(制二兩)人參茯苓草果藿香(各半兩)橘紅(三分)滓。
溫服。不
雄黃丸
(出圣惠方)
治寒瘧不止。
雄黃(一分)硫黃(一分)朱砂(一分)麝香(半分)阿魏(半分)桂(一分末)干姜(一醋煮面糊和丸。
如
草豆蔻飲
(出圣濟(jì)總錄)
治寒瘧。
草豆蔻(去皮)高良姜(半分)恒山青皮(湯浸去白焙)陳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分)生姜半。去滓
正氣散
(出醫(yī)方大成)
退寒瘧。止胃寒。進(jìn)飲食。
藿香(四兩)草果(四兩)半夏陳皮濃樸縮砂甘草(各一兩)上銼散。
生姜棗子煎
安息香丸
(出圣惠方)
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
朱砂(細(xì)研)虎頭骨猢猻頭骨砒霜天靈蓋阿魏安息香(各半兩)上為末。
入朱砂系于
檳榔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寒瘧。
檳榔(銼)桂(去粗皮)恒山陳皮(湯浸去白炒)甘草(炙銼各半分)上粗末。每服三錢
神效方
(出圣惠方)
治寒瘧。
砒霜(一兩酸漿一碗于日未出時(shí)慢火熬如稀糊便入藥)朱砂(細(xì)研)白芥子阿魏(各一錢)至十丸。
分利元散
(出醫(yī)方集成)
治體虛之人患瘧。寒多。不可服截藥者。
川烏附子(各一兩)南星(二兩)木香(五錢別銼臨時(shí)入)上除木香不見火外。
余味各將當(dāng)
白芥子丸
(出圣惠方)
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
白芥子朱砂(細(xì)研)阿魏恒山(各等分)上為末。入朱砂研勻。醋煮面糊和丸。
如桐子
阿魏丸
(出圣惠方)
治寒瘧。
砒霜朱砂阿魏麝香(各一分)上同研如粉。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于未發(fā)前。
冷醋
豬膽膏
(一名二姜散出朱氏集驗(yàn)方)
治脾胃虛弱。遂成瘧疾。寒多熱少。大概
寒發(fā)于膽。豬
仍治秋深寒瘧。
干姜(炮一兩)良姜(切小塊麻油炒干一兩一方各二兩半炒半生不用麻油炒)上為末。
分作十致仕
果附湯
(出醫(yī)方集成)
治氣虛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或單寒者。
或大便澀。小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上等分。咀。每服半兩。水二鐘。姜七片、棗二枚。煎七分
七棗湯
(一名烏頭七棗湯)
治瘧及久瘧但寒。并脾寒發(fā)瘧。
用川烏一只熱多寒少者湯泡七次。寒多熱少者火炮七次。切去皮焙干。分二服。水一碗半。
枚炮附散其熱性。服之必效。經(jīng)驗(yàn)方陳氏云。林侍郎謙之。常以此藥授人。余家服屢有效。
生熟附子湯分利陰陽。止發(fā)熱寒。治瘧疾欲作。胸痞痰嘔。頭眩顫掉。
用附子二枚。一生去皮。一鹽湯浸去皮炮。各取二錢。加沉香木香少許。水一盞。姜七片、
鱉甲散治寒瘧、癆瘧。
取鱉甲不拘多少。醋炙黃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招氖城芭R臥時(shí)各一服。治癆瘧。
涂
鱉甲湯治瘧寒多。
鱉甲(湯浸刮令凈醋炙)常山柴胡桂(去皮各一兩)白術(shù)(一兩)牡蠣(半兩火煨赤)
溫脾飲治寒瘧。兼脾久濕。上焦噎塞不通。止渴進(jìn)飲食。
真陳橘皮(五個(gè)去瓤)烏梅(十個(gè))人參(一分)大棗子(二十個(gè))甘草(五寸)草果子(煎一
蒜丹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宜用此方。
獨(dú)蒜(一枚)黃丹(半兩)上件藥相和。五月五日午時(shí)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
未發(fā)時(shí)。
烏頭丸先寒后熱者。名之為寒瘧。故寒而不熱。面色黑者。名為厥瘧。先寒后熱
。熱少寒
瘥。莫服湯。
草烏頭(削去皮)用沸湯炮一十四度。以盞蓋之。薄切焙干。為末。稀糊和丸。如桐子大。
瘧只
蒜丸子治寒多熱少。
良姜濃樸附子(各三錢)上為末。大蒜丸。于發(fā)日絕早。煎烏梅湯。勻作三服。
早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