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咳嗽上氣(附論)

    作者: 朱梓

    夫諸氣皆屬于肺。肺氣和平。則升降自若。若為寒邪所傷。則肺氣壅澀。不得宣通。故咳嗽而上氣。其證喘咳多涕唾。甚者面目浮腫。久而不已。肺氣虛極。風邪停滯。令人胸背痛。以至唾膿血也。咳嗽上氣者。為肺氣有余也。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也。肺主氣。氣有余則喘上氣。此為邪搏于氣。氣壅澀不得宣發(fā)。是為有余。故咳嗽而上氣也。久咳嗽上氣者。肺氣虛極。風邪停滯。故其病積月累年。久不得瘥。則胸痛面腫。而上氣唾膿血也。

    地黃煎治肺臟氣不和。上氣咳嗽。

    地黃汁(一升半)麥門冬(汁)生姜(汁)天門冬(汁各五合)射干(一兩)黃牛乳(一升)蜜(二升)黃牛酥(五升)黃(銼炒)桂(去粗皮)人參(二兩)五味子款冬花紫菀(去苗土)貝母(去心各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研五枚)玄參赤茯苓柴胡(去苗各一兩)上為末。次將自然汁及酥乳蜜等。入銅器中。以文武火煎百十沸。時時攪轉。

    然后旋旋調下諸藥末。攪令勻。煎百余沸。來日封閉。于甑上蒸兩炊久。待冷。以蠟紙緊封閉十數日。時復一看。莫令損動。每日飲后。服一匙頭。便仰臥漸漸咽之。令藥浸潤心肺。

    至夜臨睡時。如前再服。

    治上氣咳嗽。兼水氣癖氣。

    葶藶子(炒)貝母桔梗鱉甲(炙)防葵(各六分)白術(四兩)茯苓大戟枳實(炙)紫菀旋復花杏仁(去皮尖熬)橘皮(各四兩)芫花(二分)大黃(一錢)皂莢(一分炙去皮子)上搗篩。蜜和為丸??崭挂燥嫹?。如梧桐子五丸。日二服。漸漸加至十九丸。以微利為度。忌桃、李、雀肉、莧菜、醋物、豬肉、陳臭等。

    木香枳殼湯治咳嗽氣促。

    木香枳殼(去瓤麩炒)黃連(去須各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貝母(去心)百合紫菀(去苗土)款冬花(去梗)桑根白皮天雄(炮裂去皮臍)白石脂昆布(洗去咸焙各一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旋復花(微炒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十枚)上銼如麻豆。每

    款冬花丸治三十年上氣咳嗽吐膿血。喘息不得臥。

    款冬花(去梗)干姜(泡)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桂(去粗皮)吳茱萸(洗凈焙干炒)菖蒲(銼米泔浸半日炒干各一兩一分)細辛(去苗葉)芫花(醋浸炒干)紫菀(去苗土)甘草(炙銼)桔梗(炒)白茯苓(去黑皮)皂莢(炙去皮子各三分)人參(三分)上為末。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酒下。加至十丸。每日三服。

    桑白皮湯治咳嗽上氣促急。心躁寒熱。四肢煩疼。夜間甚者。

    柴胡(去苗)桑根白皮天雄(炮裂去皮臍)羌活(去蘆頭)枳殼(去瓤麩炒)大腹(連皮銼各一兩半)黃連(去須)當歸(切焙)麻黃(去根節(jié))桂(去粗皮)甘草(炙銼各一兩)白梅(拍碎四塊)黃芩(去黑皮)旋復花(微炒各半兩)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同煮八分。去滓溫服。

    潤膈丸

    (一名大阿膠丸)

    治積年咳嗽上氣。涎唾稠粘。五心煩躁。不思飲食。

    心肺留熱。

    (案原方∶葶藶二兩炒。人參去蘆。遠志去心。防風。白茯苓去皮。貝母炒。阿膠。五味子。熟地黃洗。杏仁湯浸去皮尖。山藥各一兩。丹參。麥門冬。杜仲去皮銼炒令黑。柏子仁。甘草炙。百部炙各五兩。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瓷器收勿泄氣。每服一盞。研化煎六分。食后臨臥溫服。日二三服。張氏方無丹參、遠志、防風、葶藶、五味子。加川芎、當歸、細辛各半兩。通前十七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此病得之或因寒。治應斟酌損益。使可通行。

    昔盛文肅太尉。因赴召甚急。后病嘔血。醫(yī)官獨孤及為處此方。服之立效)

    紫蘇散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上氣胸滿。不能飲食。頭面浮腫。唾濃血。

    紫蘇子(一兩微炒)半夏(三分湯洗七分去臍)五味子(三分)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細辛(三分)紫菀(三分去苗土)赤茯苓(一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赤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桂心(半兩)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桑白皮(一兩銼)上為散。每服五錢

    皂莢丸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上氣。心胸滿。吃食減少。

    皂莢(一兩去黑皮酥炙令黃去子)紫菀(三分去苗土)款冬花(半兩)細辛(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桂心(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紫蘇子(三分微炒)干姜(三分炮裂銼)當歸(三分銼微炒)甘草(半兩炙赤銼)川椒(一兩去目及閉口微去汗)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研如膏)上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五味子湯治咳嗽上氣。語聲不出。心胸痞悶。頭昏痰涎。小便赤澀。

    五味子(炒)人參桑根白皮(炙銼)麥門冬(去心焙)防風麻黃(去根節(jié))細辛甘草(炙銼)白前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枳殼(去瓤麩炒各五錢)甜葶藶(三錢隔紙炒)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蜀椒丸

    (出千金方)

    治咳嗽上氣甚良。

    蜀椒(五分)烏頭杏仁菖蒲皂莢石(一兩)細辛款冬花紫菀干姜(各三分)吳茱萸麻黃(去根節(jié)各四分)上為細末。每蜜丸梧桐子大。暮臥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嗽。不過二十丸。

    紫菀煎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上氣。涕唾稠粘。頭面虛腫。宜服。

    阿膠(三兩搗碎令黃)射干(三兩)細辛干姜(一兩炮裂銼)竹瀝(一盞)芫花根(半兩去土)桑白皮(三兩銼)款冬花(二兩)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甘草(半兩炙赤銼)白蜜(一盞)上為散。先以水二斗。于銀鍋中。煎至一斗。去滓。入蜜及竹瀝。以慢火熬成膏。

    又方治咳嗽。胸脅支滿。多唾上氣。

    石(一作礬石)烏頭(一方不用)菖蒲(各一分)細辛黃環(huán)(各二分)款冬花紫菀杏仁(各三分)吳茱萸(四分)干姜(五分)蜀椒(五合)上為末。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著牙上咽汁。每一日六服。劇者常服不止。

    射干煎

    (出千金方)

    治咳嗽上氣。

    生射干款冬花(各二兩)紫菀細辛桑白皮附子甘草(各二兩)白蜜竹瀝生姜(各一升一云干姜)飴糖(五兩)上以射干先納白蜜并竹瀝中。煎五六沸去之。

    咀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飴姜汁。煎如餳。服如酸棗大十丸。日三。劇者夜二。不知加之。以知為度。外臺秘要用芫花根半兩。

    又方療咳嗽上氣。時時嘔白唾沫。數十歲者。

    吳茱萸五味子大黃桂心甘草(炙)細辛人參紫菀款冬花(各一兩)大戟竹茹(各三分)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亦療陰咳至良。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

    百合丸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心胸煩悶。胸中不利。含化。

    百合(一兩)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桂心(半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白芥子(半兩微炒)貝母(二兩煨微黃)五味子干姜(一分炮裂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訶黎勒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為細末。入杏仁同研令勻。以棗肉和如半棗大小。

    生地黃煎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心膈煩悶。痰唾不利。

    生地黃汁(二升)生天門冬汁(二升)蜜(五合)酥(三合)生姜汁(二合)貝母(二兩煨微黃)五味子(二兩)紫菀(二兩去苗土)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鹿角膠(五兩搗碎炒黃)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上為末。研令極細后。取諸藥汁及杏仁酥蜜等。

    同入銀器中。慢火熬。不住手攪。候如膏。即收于不津器中。不計時候。含一茶匙咽津。

    華蓋煮散治咳嗽上氣。

    款冬花(去梗)知母(焙)貝母(去心炒各一兩)紫菀(去苗土)桔梗(炒各三分)木香甜葶藶(微炒各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二分)防己(半兩)蟬殼(一兩)上為散。

    每三錢。水一盞。入酥少許。煎七分。食后溫服。

    通氣丸

    (出千金方)

    治久上氣咳嗽。咽中腥臭。氣攪心痛眼疼。耳中嘈嘈。風

    邪毒注時氣。食不生肌。胸中隔塞。嘔逆多唾惡心。心下堅滿。飲多食少。惡疰淋痛。

    飴糖(三升)蜀椒(二升)杏仁(一升)蜈蚣(五節(jié))大附子(五枚)干姜(四分)人參(稍納藥末。

    搗千杵。飴糖乃納藥末中。令調和。含如半棗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溫為度。若夢與鬼交通及飲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門冬、杜仲。有風加烏頭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有留飲加葶藶一兩。

    馬兜鈴散治肺熱上氣。喘逆咳嗽咯血。

    馬兜鈴黃芩(去黑心)知母(炒焙)白茯苓(去黑皮)紫菀(去苗土)麻黃(去根節(jié))甘草(炙銼)杏仁(去皮尖仁炒黃)貝母(去心)大黃(銼炒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二錢。

    煎桑根白皮棗湯調下。

    加減三奇湯

    (出拔萃方)

    治咳嗽上氣。痰涎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去蘆半兩)半夏(湯洗七分)陳皮(去白五錢)甘草(五錢)青皮(去白五錢)人參(去蘆五錢)杏仁(三錢研)五味子(四錢)紫蘇葉桑白皮(各五分)上咀。每服四錢。水二大盞。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

    麻黃散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肺壅上氣。坐臥不安。

    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桑白皮(銼一兩)甜葶藶(一兩隔綿紙炒紫色)五味子(三分)白前(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通(三分銼)川大黃(三兩半銼碎微炒)黃(一兩銼)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入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杏仁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肺寒。鼻中不利。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五味子(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款冬花(三分)紫菀(三分去苗土)濃樸(三分去粗皮生姜制炒令香)干姜(三分炮制)桂心(三分)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棗三枚。

    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大腹皮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肺臟喘急。胸中滿悶。宜服。

    大腹皮(三分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百合(半兩)甜葶藶(二兩隔綿紙炒紫色)紫菀(三分去苗土)半夏(半兩湯浸七次去滑)赤茯苓(一兩)桔梗(三分去蘆頭)桑白皮(一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姜半分煎。

    香豉丸療上氣。三十年咳嗽。氣久寒。令肺脾中客熱變?yōu)槔洹?/p>

    香豉(二十枚)食茱萸(一方用吳茱萸)甘草細辛杏仁(去皮尖兩仁者熬各一兩)紫菀(二兩)上為細末。別搗杏仁如膏。及納藥末。攪令勻。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不知增之至五丸。暮臥時含十丸。著咽喉中咽之。忌海藻、菘菜、生菜。

    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諸藥治不瘥方。

    (出肘后方)以蝙蝠除頭。燒令焦末。飲服之。

    治上氣咳嗽。

    (出本草)以揣骨炙末。酒和三合服之。日二。其嗽必瘥。

    治上氣咳嗽。胸膈妨滿氣喘。

    (出本草)取鯉魚一尾。切作。以姜醋食之。蒜齏亦得。

    杏仁丸治咳嗽喘促。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三兩)麥門冬(去心焙)百合貝母(去心)知母(焙)甘草(炙銼各一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干姜(炮)桂(去粗皮各半兩)上為末。

    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含化一丸。咽津。

    治咳嗽上氣。

    (出千金方)蜀艽桂心海蛤(各四分)昆布海藻干姜細辛(各六分)麥門冬(十分)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飲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進三服。有人風虛中冷。胸中滿上氣。喉中如吹管聲。吸吸氣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白前湯治咳嗽喘悶。背膊煩疼。四肢無力。

    白前(一兩半)杏仁(二十七枚去皮尖雙仁炒)紫菀(去苗土)黃芩(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二兩)紫蘇莖葉(三分)大麻仁(凈淘研細)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上除研大麻仁旋入外。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五片。煎至數沸。入研麻仁半錢。再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每日二服。

    蘇子湯療氣上迫滿?;驓獠煌ā灤瓏I。

    蘇子(一升)干姜(三兩)半夏(四兩洗)桂心人參(各二兩)橘皮茯苓(各三兩)甘草(一兩炙)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若虛熱去干姜。用生姜六兩。加黃芩二兩。忌海藻、菘菜、羊肉餳、飴、蔥、酢等物。

    大腹皮散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上氣。坐臥不得。咽喉不利。胸中滿悶。宜

    服。

    大腹皮(一兩銼)麻黃(一兩半去根節(jié))紫蘇莖葉(一兩半)陳橘皮(一兩半湯浸去白瓤)赤茯苓(一兩)柴胡(一兩去苗)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甘草(半兩炙銼)上

    含化丸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前(半兩)五味子(半兩)桂心(半兩)貝母(半兩微煨)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皂莢子仁(半兩微炒)上為細末。煉蜜及煮棗肉相和。搗為丸。如彈子大。每常含一丸。咽津。

    百部丸治上氣咳嗽。

    百部款冬花(去梗)天門冬(去心炒)桔梗(炒)紫菀(去苗土各等分)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煎甘草烏梅湯下。

    蛤蚧散

    (出三因方)

    治元氣虛寒。上氣咳嗽。久年不瘥。

    蛤蚧(一對炙)成煉鐘乳肉桂款冬花白礬(飛過別研)甘草(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半錢。用蘆管吹之?;蛴X咽干。即用米飲調下??招氖城胺?。

    紫菀湯治咳嗽喘急。胸腹脅肋。脹悶疼痛。

    檳榔湯治上氣腹脹。胸滿咳嗽。不下食。

    檳榔(銼一十四枚)蜜(二合)高良姜(一兩)枇杷葉(研去毛炙一握)生姜(切焙三兩)酥(三兩)上先將四味粗搗篩。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酥蜜。煎三五沸。

    分作三服。相去如人行八九里。再服。重者不過三劑。

    治久咳嗽上氣。心胸煩熱。唾膿血。

    (出圣惠方)紫蘇子(三兩微炒)生姜汁(一合)白蜜(一中盞)鹿角膠(二兩炒燥搗碎)生地黃汁(一盞)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黃)上三味都搗令熱。入生姜、地黃、蜜、相合。

    以慢火熬成膏。于不津器中密收之。每服以溫粥飲調下半匙。日三四服。

    蘇子煎

    (出千金方)

    治上氣咳嗽。

    蘇子生姜汁地黃汁白蜜杏仁(各三升)上搗蘇子。以地黃汁姜汁澆之。以絹絞取汁。更搗以汁澆之。令味盡。去滓。熬杏仁令黃黑。治如膏脂。又以前汁澆之。絹絞往來六七度。令味盡。去渣納蜜合和。置銅器中。于湯上煎之。令如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又方無地黃汁。

    麻黃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

    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阿膠(一兩搗碎炒黃)干姜(三分炮裂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拘時溫服。

    四神散治肺氣不和。上氣咳嗽。

    款冬花(去梗)貝母(去心)白薇百部(各一兩半)上為散。每服三錢。食后。

    以蜜湯調下。

    麻黃散

    (出千金方)

    治久上氣咳嗽。

    麻黃(半斤)杏仁(百枚)甘草(三兩)桂心(一兩)上四味。治下篩。別碾杏仁如脂。

    納一方去桂心甘草服之。忌海藻、菘菜、生蔥。

    陳橘皮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胸膈不利。

    陳橘皮(半兩去白瓤)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紫蘇葉(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龍腦丸治多年上氣咳嗽。

    龍腦(細研一錢)訶黎勒皮(半兩)皂莢(炙令黃色去皮子一把)上先搗訶黎勒皮、皂莢。細羅為末。次入龍腦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煎貝母湯下七丸。

    日二夜一。

    救急療上氣咳嗽。肺氣胸痛。病源咳嗽上氣者。肺氣有余也。肺感于寒。微則成咳

    嗽。肺主氣。氣有余則喘咳上氣。此為邪搏于氣。氣壅滯不得宣發(fā)。是為有余。故咳嗽

    而上氣也。其狀喘咳上氣。及多涕唾。面目浮腫。則氣逆也。

    杏仁(三大升去皮尖雙仁者)白蜜(一大升)牛酥(二大升)上杏仁搗碎。于瓷盆中研。取汁五升。凈磨銅鐺。勿令脂膩。先傾三升汁于鐺中。刻木記其深淺。又傾二升汁。以緩火煎。減至于所記處。即納白蜜及酥。還至木記處。藥乃成。貯不津瓷器中。每日三度。

    以暖酒服一大匙。不能飲酒。粥亦得。服一七日。唾色變白。二七日唾稀。三七日咳斷。

    此方非自療咳。兼補虛損。去風冷。兼悅肌膚。白如瓠。婦人服之更佳。

    又方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肺脹喘急。胸中滿悶。

    紫蘇莖葉(一兩)姜(半兩炮裂銼)陳皮(二兩湯浸去白瓤)上為散。每服三錢。

    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又方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氣。語不出聲。心煩悶亂。

    桂心(一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研如膏)干姜(一分炮裂銼)上為細末。入杏仁。同研令勻。以棗肉和丸如棗大。不計時候。以綿裹一丸。含咽津。

    又方

    (出千金方)

    治咳嗽。胸脅肢滿。多唾上氣。

    姜汁(一升半)沙糖(五合)上減姜汁減半。納糖。更煎服之。

    又方

    (出千金方)白糖(五分)皂莢(末一方寸匕)上先微暖糖令消。納皂莢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大。

    又方

    (出千金方)用酒一升半。浸肥皂莢兩梃。經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藥法。若吐多。以酢飯三四口止之。

    桂杏丸治咳嗽上氣。語聲不出。心中煩悶。

    療上氣暴咳。

    紫蘇莖葉(銼二升)大豆(一升)上以水四升。煮大豆。次下紫蘇。煮取一升五合。

    為三服

    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諸藥治不瘥。

    (肘后方)用豬KT三具。棗一百枚。酒三升。漬數日。服一二合。加至三四五合。服之不久。

    瘥。

    又方

    (出肘后方)用生龜一只。著坎中。就溺之。令沒龜死。因漬之三日。出燒末。以醇酒一升。和屑如干飯。頓服之。須臾大吐嗽囊出。則瘥。小兒可服半升。

    又方

    (出肘后方)用梨一顆去核。納酥蜜面裹。燒令熟食之。亦用梨肉納酥中煎。停冷食之可。

    治咳嗽上氣。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粘。

    (出肘后方)用藍實葉。水浸良久。搗絞汁一升??崭诡l服。須臾以杏仁研取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根據前法。更服吐痰盡。瘥。

    又方

    (出本草)

    治上氣咳嗽。腹?jié)M羸頓者。

    用楸葉三升。煮三十沸。去渣。煎堪丸如棗大。以竹筒納下部中。立愈。

    又方

    (出本草)

    治上氣咳嗽。胸膈妨滿氣喘。

    用豬肉細切作錘子。于豬脂中煎食之。又豬肪脂四兩。煮百沸以來。切合醬醋食之。

    又方

    (出肘后方)

    治傷中筋脈。上氣咳嗽。

    用棗二十枚去核。以酥四兩。微火煎。入棗肉中。瀝盡酥。常令一枚。微咽服之。

    又方

    (出肘后方)

    治上氣咳嗽。胸膈妨滿氣喘。

    用桃仁三兩。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郁李仁煎治積年上氣??人?。不得臥。

    用郁李仁去皮尖雙仁一兩。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無辛氣。次下酥一棗許。

    同煮熟放溫。頓服之。

    青金湯治丈夫婦人。遠年近日。肺氣喘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

    臥不安。

    罌粟殼人參粉草(各半兩)陳皮茯苓杏仁(制)明阿膠(炒)五味子桑白皮薏苡仁紫蘇百合貝母半夏曲款冬花(各一兩)上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烏梅半枚。水煎。臨臥服之。

    又方

    (出千金方)用服芥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白術散

    (一名白術湯出濟生方)

    治五臟受濕。咳嗽痰多。上氣喘急。身體痛

    重。脈來濡細。

    白術(二兩)五味子半夏(湯浸七次)白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加棗煎。

    治一切上氣咳嗽。

    (出永類鈐方)干姜無蛀皂角(去皮)紫辣桂上等分。煉蜜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遇發(fā)即服。忌蔥、油、咸、腥、熱面。其效如神。凡咳嗽不敢服熱藥。試之方知其妙。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