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肺主于氣。候于皮毛。氣虛為微寒客于皮毛。傷于肺。肺氣不足。則成咳嗽。夫氣得溫則宣利。得寒則痞澀。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并聚于肺間。不得宣發(fā)。故令咳而短氣也。
方
紫菀丸
(出圣惠方)
治肺咳嗽氣短。不得睡臥。
紫菀(一兩去苗土)漢防己(一兩)貝母(一兩煨欲黃)人參(去蘆頭用一兩)款冬花(一兩)桑白皮(一兩銼)天門冬(一兩半焙去心)木香(一兩)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檳榔(一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時。以粥飲送下。每服二十丸。
肉蓯蓉湯療傷中咳嗽。短氣傷中痛。痰飲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熱邪僻。五內不
調。
肉蓯蓉(五兩)干地黃(四兩)大棗(三十枚擘)烏頭(一兩泡)甘草(一兩炙)桂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紫菀五味子(各一兩)生姜(八錢)石膏(碎綿裹八錢)上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渣。分為七服。日四夜二。一方大棗五十枚。水一斗二升。煮去九升。忌海藻、生蔥、菘菜、蕪荑、豬肉、冷水。
五味子散治咳嗽。鼻塞清涕。顫掉緩弱。少氣不足。時時欲嘔。
五味子黃(細切各三錢)甘草(炙銼一分)人參桂(去粗皮)羌活(去蘆頭)干姜(泡)細辛(去苗葉)附子(炮裂去皮臍)白術(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生姜烏梅
紫蘇散
治咳嗽短氣。體煩發(fā)熱。發(fā)作無時。
紫蘇莖葉(一兩)貝母(三分煨微黃)紫菀(三分去苗土)麥門冬(三分去心)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白皮(三分銼)赤茯苓(三分)五味子(三分)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五味子湯
療逆氣咳嗽。胸膈中寒熱。短氣不足。
五味子(一兩)前胡(三兩)紫菀甘草(炙)桂心生姜(各二兩)棗(三十枚擘)山茱萸(三兩)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攪去滓。服一升。日三夜二。忌生姜、海藻、菘菜。一方用茱萸三錢。水一盞煎。日二夜一。
又方
用橘皮。不用茱萸。
延年紫蘇飲治咳嗽短氣。唾涕稠。喘之風虛煩損。發(fā)無時者。宜服。
紫蘇貝母紫菀麥門冬(去心各二兩)棗(五枚擘)葶藶子(一兩炒令黃別研搗)甘草(一兩炙)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四服。如人行七里一服。禁豬肉、魚肉、蒜、海藻、菘菜。
海藻湯
治咳嗽而下痢。胸中痞而短氣。心中時悸。四肢不欲動。
手足煩不欲食海藻(四兩)五味子半夏(各半斤)生姜(一兩)細辛茯苓(六兩)杏仁(五十枚)上
五味湯
(出宣明論)
治胸膈痞滿。心腹刺痛。短氣噎悶??人蕴低?。嘔逆惡
心。不思飲食。溫中益氣。
五味子(九兩)良姜干姜(各一兩半)紅皮(去白)茴香(炒各二兩)甘草(炙七兩)鹽(一斤炒)上為末。每服一錢。百沸湯點。空心食前。甚者日三服。一方無干姜。
訶黎勒散
治咳嗽短氣。腹脅痛。
訶黎勒皮(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人參(一兩去蘆頭)桔梗(三分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甘草(半兩炙黃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咳嗽短氣。體煩熱。發(fā)作無時。
麻黃(三兩去根節(jié))桂心(半兩)干姜(一分煨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三分去皮尖雙仁炒)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咳嗽短氣喘急。
(出圣惠方)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赤茯苓杏仁(各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上為末。煉蜜和搗三百杵。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不拘
姜椒湯療咳嗽。及短氣脅痛。
生姜椒(去目炒出汗各一兩)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肺主于氣。候于皮毛。氣虛為微寒客于皮毛。傷于肺。肺氣不足。則成咳嗽。夫氣得溫則宣利。得寒則痞澀。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并聚于肺間。不得宣發(fā)。故令咳而短氣也。
方
紫菀丸
(出圣惠方)
治肺咳嗽氣短。不得睡臥。
紫菀(一兩去苗土)漢防己(一兩)貝母(一兩煨欲黃)人參(去蘆頭用一兩)款冬花(一兩)桑白皮(一兩銼)天門冬(一兩半焙去心)木香(一兩)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檳榔(一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時。以粥飲送下。每服二十丸。
肉蓯蓉湯療傷中咳嗽。短氣傷中痛。痰飲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熱邪僻。五內不
調。
肉蓯蓉(五兩)干地黃(四兩)大棗(三十枚擘)烏頭(一兩泡)甘草(一兩炙)桂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紫菀五味子(各一兩)生姜(八錢)石膏(碎綿裹八錢)上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渣。分為七服。日四夜二。一方大棗五十枚。水一斗二升。煮去九升。忌海藻、生蔥、菘菜、蕪荑、豬肉、冷水。
五味子散治咳嗽。鼻塞清涕。顫掉緩弱。少氣不足。時時欲嘔。
五味子黃(細切各三錢)甘草(炙銼一分)人參桂(去粗皮)羌活(去蘆頭)干姜(泡)細辛(去苗葉)附子(炮裂去皮臍)白術(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生姜烏梅
紫蘇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短氣。體煩發(fā)熱。發(fā)作無時。
紫蘇莖葉(一兩)貝母(三分煨微黃)紫菀(三分去苗土)麥門冬(三分去心)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白皮(三分銼)赤茯苓(三分)五味子(三分)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五味子湯
(出圣惠方)
療逆氣咳嗽。胸膈中寒熱。短氣不足。
五味子(一兩)前胡(三兩)紫菀甘草(炙)桂心生姜(各二兩)棗(三十枚擘)山茱萸(三兩)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攪去滓。服一升。日三夜二。忌生姜、海藻、菘菜。一方用茱萸三錢。水一盞煎。日二夜一。
又方
用橘皮。不用茱萸。
延年紫蘇飲治咳嗽短氣。唾涕稠。喘之風虛煩損。發(fā)無時者。宜服。
紫蘇貝母紫菀麥門冬(去心各二兩)棗(五枚擘)葶藶子(一兩炒令黃別研搗)甘草(一兩炙)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四服。如人行七里一服。禁豬肉、魚肉、蒜、海藻、菘菜。
海藻湯
(出圣惠方)
治咳嗽而下痢。胸中痞而短氣。心中時悸。四肢不欲動。
手足煩不欲食海藻(四兩)五味子半夏(各半斤)生姜(一兩)細辛茯苓(六兩)杏仁(五十枚)上
五味湯
(出宣明論)
治胸膈痞滿。心腹刺痛。短氣噎悶??人蕴低?。嘔逆惡
心。不思飲食。溫中益氣。
五味子(九兩)良姜干姜(各一兩半)紅皮(去白)茴香(炒各二兩)甘草(炙七兩)鹽(一斤炒)上為末。每服一錢。百沸湯點。空心食前。甚者日三服。一方無干姜。
訶黎勒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短氣。腹脅痛。
訶黎勒皮(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人參(一兩去蘆頭)桔梗(三分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甘草(半兩炙黃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又方
(出圣惠方)
治咳嗽短氣。體煩熱。發(fā)作無時。
麻黃(三兩去根節(jié))桂心(半兩)干姜(一分煨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三分去皮尖雙仁炒)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咳嗽短氣喘急。
(出圣惠方)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赤茯苓杏仁(各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上為末。煉蜜和搗三百杵。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不拘
姜椒湯療咳嗽。及短氣脅痛。
生姜椒(去目炒出汗各一兩)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