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陰陽毒(附論)

    作者: 朱梓

    夫陰氣盛而陽暴絕。則為陰毒。若陽氣盛而陰暴絕。則為陽毒。大凡陰陽離絕。非大汗不能復其正氣也。六脈俱洪大?;虺痢H≈蠖簧跫舱?。非陰證也。陽毒。其脈當弦而洪數(shù)。陰毒。其脈沉細而疾。陽病。則身熱而無汗。陰病。則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陰勝。則身寒汗出。數(shù)栗而寒。寒則厥。此證不可以常法治之。金匱論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疼。狀如被打。咽喉痛。死生與陽毒同。三因云。病者。

    頭重頸直。皮肉強痹?;蛱N而結(jié)核。起于喉頸之側(cè)。布熱毒于皮膚分肉之中。上散入發(fā)際。

    下貫顳。隱隱而熱。不相斷離。病名黃肉隨。以四季。各十八戊己日。其病從太陰陽明相格。寒濕不調(diào)。關(guān)節(jié)格滯。若腑虛。則皮肉強痹。若臟實。則布毒熱于皮膚。又云。病者。

    里熱外寒。意欲守火。而反引飲。腰痛欲折?;蛐孛{切痛。類如刀刺。不得轉(zhuǎn)動。熱彭彭。

    服冷多。則洞瀉。病名黑骨溫。以冬三月。源從足太陽、少陰相搏。蘊積壅塞。若腑虛。為陰毒所傷。則里熱外寒。若臟實。為陽毒所損。則彭彭發(fā)熱。又云。病者發(fā)熱。腰痛強急。

    腳縮不伸。中欲折。目中生花?;驖瓭骱畯蜔?。頸中雙筋。牽不得屈伸。項直背強。眼赤黃。欲轉(zhuǎn)動。稱身回側(cè)。病名青筋牽者。由春三月。其源從厥陰涉足少陽。少陽之氣始發(fā)。

    少陰之氣始衰。陰陽怫郁于腠理。腑臟受厲而生。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故發(fā)熱。若臟實。

    則病名赤脈KT者。以夏三月。其病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榮衛(wèi)不通。皮肉痛起。

    太陽發(fā)動。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厲。則臟腑隨時受疫病也。若腑虛。為陰邪所傷。則寒戰(zhàn)。

    治青筋牽

    (三因方)

    肝腑臟溫病。陰陽毒。膽腑虛。為陰邪所傷。腰脅強急。

    腳縮

    不伸。

    柴胡(去苗五兩)茯苓梔子仁半夏(湯洗)大青(各三兩)桂心竹茹香豉甘草(

    又方

    (三因方)

    肝腑臟溫病。陰陽毒。肝臟實。為陽毒所傷。澀澀惡寒。翕翕

    發(fā)熱。頸外雙玄參(一兩)細辛(二兩)梔子仁黃芩升麻芒硝(各三兩)石膏(八兩)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入車前草三葉。淡竹葉七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治赤脈KT

    (三因方)

    心腑臟溫病。陰陽毒。若腑虛。為陰邪所勝。脈促。

    身顫掉不能禁。色茯苓人參桔梗(各三分)甘草(一兩半)白芷青皮(各一兩)干姜(炮半兩)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心腑臟溫病。陰陽毒。心臟實。則為陽毒所傷。內(nèi)熱??诟缮?/p>

    破。咽塞聲嘶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車前子(炒)梔子仁黃芩升麻甘草(炙)寒水石(

    治黃肉隨

    (三因方)

    脾腑臟溫病。陰陽毒。胃腑虛。則為陰邪所傷。頭重頸

    直。皮肉強痹。

    濃樸(姜制炒一兩半)白術(shù)陳皮(各一半)干姜(炮)紫蘇甘草(炙)半夏(湯洗各三分)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脾腑臟溫病。陰陽毒。脾臟實為陽毒所傷。蘊熱結(jié)核。起于喉

    頸之側(cè)。布毒葛根蒼術(shù)(泔浸)升麻白芷桔梗青皮(各一兩)大黃(半兩)上銼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白氣貍

    (三因方)

    肺腑臟溫病。陰陽毒。太陽腑虛。為陰邪所傷。寒熱互

    作。上氣咳逆。大腸飧泄。色皓皓白者。

    白術(shù)人參(各一兩)干姜(炮)麥(炒各三分)白茯苓五味子肉豆蔻草果烏梅甘草(炙各半兩)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肺腑臟溫病。陰陽毒。肺臟實。為陽毒所傷。體熱。肌膚發(fā)

    斑。氣喘引飲。

    紫菀茸(一兩)梔子仁升麻前胡(各三分)石膏(半兩)葶藶(炒一分)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半兩)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黑骨溫

    (三因方)

    腎腑臟溫病。陰陽毒。膀胱腑虛。為陰邪所傷。里熱外

    寒。煩渴引飲。

    附子(炮去皮臍)茯苓(各一兩)山茱萸細辛山藥澤瀉(各半兩)麻黃(三分)杏仁(去皮尖一分)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腎腑臟溫病。陰陽毒。腎臟實。為陽毒所傷。腰脅切痛。不得

    轉(zhuǎn)動。大小便秘澀。小腹脹。食冷則洞泄。色熏黑者。

    吳茱萸黑牽牛(炒)桃仁(去皮尖)萆杜仲(去皮銼姜汁制炒絲斷)大黃(蒸各等分)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頸背雙筋牽。先寒后熱。腰強急縮。目中生花。

    (出千金方)桂心(一兩)白術(shù)芒硝大青梔子(各三兩)柴胡(五兩)石膏生姜(各八兩)生地黃香豉(各一升)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心腑臟溫病。陰陽毒。戰(zhàn)掉不定。驚動。

    (出千金方)大青黃芩梔子知母芒硝(各三兩)麻黃(四兩)玄參(六兩)石膏生葛根(各八兩)生地黃(切一升)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臟溫病。陰陽毒。頭重頸直。皮肉痹。結(jié)核隱起。

    (出千金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各三兩)梔子(四兩)寒水石(六兩)玄參(八兩)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臟溫病。陰陽毒??人赃B續(xù)聲不絕。嘔逆。

    (出千金方)麻黃梔子紫菀大青玄參葛根(各三兩)桂心甘草杏仁前胡(各四兩)石膏(八兩)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腎腑臟溫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熱毒內(nèi)傷。

    (出千金方)茵陳蒿梔子芒硝(各三兩)苦參生葛(各四兩)生地黃石膏(各八兩)蔥白豉(一升)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硝。分三服。

    大交泰丹治陰陽二毒傷寒。或因下早亡陽?;蛑陆Y(jié)伏胸膈。四肢厥冷。脈息俱

    無。心燥如火。或因冷物傷脾。夾臍注痛。生硬入胃。中滿痞塞。及發(fā)潮熱。并治翻胃

    噦逆。霍亂吐瀉。小腸癖。脅肋氣痛。但是陰陽不順。惡候傷寒。并治之。每服一

    粒。炭火內(nèi)通赤。良久取出。放冷。細研如粉。米飲一盞。煎至七分。溫服。不拘

    時。隔半時辰。再服。甚效。兼金星石銀星石代赭石太陰玄精石云母石(白色成片子者)禹余糧石桂府滑石(各一兩)寒水石(吉州者一兩半)不灰木(色青黑性軟者一兩)上同入瓷瓶子內(nèi)。

    炭火半秤。?;鸷囊话?。取出放冷。研為細末。糯米粥為丸。如彈子大。候干。根據(jù)前法服。寒水石。南人謂之軟石膏。一方加麥飯石。(一兩)

    歸魂散

    (圣濟總錄)

    治陰陽二毒。不省人事。

    石膏(八兩)寒水石(四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兩)陽起石(三兩同石膏寒水石三味搗細研為末和入新罐內(nèi)一伏時以紙鋪地出火毒入四味藥)干姜(炮)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杏仁(二七枚去皮尖雙仁炒研)上搗研令勻。瓷盒盛。冷水調(diào)下二錢匕。

    霹靂散

    (一名黑散子)

    治陰格陽。煩躁。不飲水。

    用附子一枚。炮熟取出。用冷灰焙。細研。入真臘茶二大錢。和勻。為細末。每服分作二服。水一盞。煎至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蚶浞?。須臾燥止得睡。汗出即瘥。

    黑龍丹治陰陽二毒傷寒。

    用舶上硫黃一兩。以柳木槌。研三兩日。巴豆一兩。和殼。記個數(shù)。用二升鐺子一口。

    先安硫黃鋪鐺底。次安巴豆。又以硫黃蓋之。釅醋半斤以來澆之。盞子蓋合令緊蜜。更以濕紙。周回固濟縫。勿令透氣。縫紙干。更以醋濕之。文武火熬。常著人守之。候里面巴豆作聲。數(shù)已半為度。急將鐺子離火。便入臼中。急搗令細。再以少米醋。并蒸餅少許。再搗。

    令冷??赏枞珉u頭大。若是陰毒。用椒四十九粒。蔥白二莖。水一盞。煎至六分。服一丸。

    陽毒。用豆豉四十九粒。蔥白二莖。水一盞同煎。吞一丸。不得嚼破?;冀?jīng)五六日。方可服之。食前吃。切在度其病勢??上录磁c。雖及日數(shù)。病未傳入?;蛭醇捌淙?。病先在臟。亦不可拘執(zhí)矣。有孕婦人亦許服?;蛲禄驗a為候。不可吃熱食?;蛴X心頭空。以溫白粥?;蚍{(diào)氣湯散補之。欲辨陰陽二毒之病者。但始得病。惟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氣和者。是陽。若冷至指節(jié)二三寸者。病輕。若冷至肘膝。為病難理。陰陽毒病。亦無常也。或初病便有毒?;蚍幗?jīng)五六日以上?;蚴嗳蘸蟛火?。變成其毒者。其候身重背強。咽喉痛。飲食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煩疼。氣促。四肢厥逆。嘔吐。體如被打。面目青而體冷者。陰證也。

    陽毒則不然。面目赤。身壯熱?;虮隳撗?。喉疼。生斑點如錦紋是也。合時。忌婦人、貓、狗見。

    破證奪命湯治陰陽二毒傷寒。證候不明。下藥錯誤。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

    后。十日以來??煞?。傳者云。千不失一。只一服。不超時見效。汗自鼻上出盡是

    應。

    (方見破證奪命散)

    丹砂丸

    (出活人書)

    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危惡形證。

    硝石(半兩)太陽石舶上硫黃水銀太陰石玄精石(各一兩)上為末。先用無油銚子。以文武火炒。下諸藥末。令一如灰色。研如粉面。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龍腦、牛黃、生姜、蜜水下。壓躁也。若陽毒。棗湯下。陰毒。任湯下。不得于屋底炒。一方無太陽石。

    奪命丹

    (出王氏博濟方)

    治陰陽二毒。氣沖心。

    朱砂(二兩)金箔(八十片)膩粉(半兩)巴豆(八十個紙裹出油)黃蠟(二兩)上為末。煉蠟為丸。如雞頭大。如有患者。以膩粉一錢。米飲一盞調(diào)下。如人行一里以來。其藥動下惡物。如藥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時取出。除卻上面黑物。以麝香裹養(yǎng)之。

    如更用時。擘為兩處。重為丸。一??莎熚迤呷?。神圣之功。卒難敘述。

    青蒿散治陰陽二毒傷寒。及肢體疼倦。

    上用青蒿。八九月候成實。多采。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兩日。漉起。酢干日曬。

    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烏梅一個。同煎七分。溫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