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下利

    作者: 朱梓

    傷寒下利多種。須識(shí)別陰陽。勿令差誤。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不得即用溫藥。俗醫(yī)但見下利。便曰陰證。

    用溫太陽、陽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湯主之。下利而頭疼腰疼。肌熱。目痛鼻干。其脈浮大而長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黃芩湯主之。若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姜。下利而頭疼胸滿。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fù)者順也。負(fù)者逆也。因相克賊。名為負(fù)也。下利身熱。

    陽屬負(fù)者自利不渴。屬太陰。四逆湯。理中湯主之。

    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湯。通脈四逆湯。豬苓湯。真武湯。四逆加人參湯其余下利。皆因汗下后證也。大抵傷寒下利。須看脈與外證。下利而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而滑臍或下利清谷。濕毒瓦斯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蛉鐮€肉汁也。下利欲飲水者。以內(nèi)有熱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協(xié)熱利者。黃芩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丸。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若少先生仲景云。趺陽脈浮澀。少陰脈如經(jīng)者。其病在脾。法當(dāng)下利。注云。脾虛不能制水。腎氣平歌曰。傷寒下利多般數(shù)。須辨陰陽勿差誤。惟有陽明合少陽。若還克賊名為負(fù)。

    又云。腎虛下利苦咽干。不識(shí)惟知臟有寒。協(xié)熱胃寒并濕毒。利而譫語下之安。

    下利而譫語者。有燥屎也。調(diào)胃承氣湯。太陽、陽明合病。脈浮大而長。下利者葛根湯。

    太利或遲而滑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氣湯。自利不渴屬太陰。四逆湯。理中湯。自利而渴屬少陰。脈微者白通湯。厥逆脈不至者。白通豬膽汁湯。通脈四逆湯??榷鴩I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三陰下利。法當(dāng)溫之。自利清水。心下痛??诟稍镎呒匆讼?。不可不知也。溫之四逆、理中輩。下之大柴胡、承氣湯也。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治如腸垢法。

    下利心中痞。自有痞而下利條。

    大便硬結(jié)雖宜下。亦有諸般不可攻。腸垢溏分冷熱。不妨步躡古人蹤。華佗云。寒即溏。

    須根據(jù)丸。鴨膠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