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舌腫強(qiáng)(附論)

    作者: 朱梓

    夫手少陰為心之經(jīng)也。其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jīng)也。其氣通于口。太陰之脈起于足大指。

    脹急能卷藥餌至滿宜痛減腫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則愈。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燔針艾火。是何義也。

    白茯苓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舌腫強(qiáng)。

    白茯苓(去黑皮)牛黃(研各三分)犀角屑〔一(三)分〕甘草(炙)人參羚羊角屑分去滓。

    溫服。

    射干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木舌腫強(qiáng)。及天行病。丹石發(fā)動(dòng)一切熱毒。

    射干木通(銼)大黃(銼炒)馬蘭子(各一兩半)漏蘆(去蘆頭)升麻當(dāng)歸(切焙)桂溫二服

    牛黃散

    (出圣惠方)

    治舌腫強(qiáng)。

    牛黃(細(xì)研)漢防己(各三分)甘草(炙銼)人參(去蘆頭)羚羊角屑生干地黃牛蒡子一中盞。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腹中虛熱。舌本強(qiáng)直??谖莾蛇呁?。舌上有瘡。咽食不

    得。

    柴胡(去苗)川升麻梔子仁赤芍藥木通(各二兩銼)黃芩大青杏仁(各一兩半湯分。

    金沸草散

    (出危氏方)

    治風(fēng)寒傷于心脾。令人憎寒發(fā)熱。齒浮舌腫。

    荊芥穗(四兩)旋復(fù)花前胡麻黃(去節(jié)各三兩)甘草(炙)赤芍藥半夏(湯浸七次各吃有

    黃連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傷寒舌腫。

    黃連(去須)大黃(生用各一兩)大青(五根)升麻黃柏(各半兩)甘草(炙三分)上粗更加

    治心脾壅熱生木舌腫脹。

    (一名玄參散出圣惠方)玄參升麻大黃犀角(各七錢半)甘草(半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

    煎五分。

    牡蠣散

    (出圣濟(jì)總錄)

    治牙疼連牙關(guān)急??谘巯嘁D旧嗄[強(qiáng)不能轉(zhuǎn)。

    牡蠣(研)伏龍肝附子(炮裂去皮臍)白礬(研各半兩)上為散。以酒和如泥。

    每用

    正舌散

    (出危氏方)

    治中風(fēng)。舌本強(qiáng)難轉(zhuǎn)。語言不正。神妙。

    蝎梢(去毒一分)茯神木(銼微炒一兩)龍腦薄荷(焙干二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一二錢。溫

    柴胡散

    (出圣濟(jì)總錄)

    治舌本強(qiáng)兩邊痛。

    柴胡(去苗)升麻(各一兩)梔子仁(半兩)上為散。每服一錢匕。用熟水調(diào)下。

    日三服。

    蒲黃散

    (出海上方)

    治舌忽然腫硬。或出血如涌。

    蒲黃海螵蛸末(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涂舌上瘥。

    治木舌漸腫大滿口若不急治即塞殺人方。

    太醫(yī)局紫雪(一分)竹瀝(半合)上研紫雪以竹瀝和之。時(shí)時(shí)抹入口中。

    礬飛散

    (出海上方)白礬(飛)百草霜(各等分)上為末。捻糟茄自熟水調(diào)。若口噤挑灌之。妙。

    二圣散治舌根腫咽喉不利。

    紅芍藥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仍漱咽之。

    礬石散

    (出圣惠方)

    治舌強(qiáng)不能言語。

    白礬(研)肉桂(去粗皮各一兩)上為散。每用一錢匕?;虬脲X匕。安舌下或舌上。

    立瘥。

    蟲散

    (出圣惠方)

    治舌腫滿口言語不得。

    蟲(五枚炙)鹽(半兩)上細(xì)研為散。以水二盞。煎至十余沸去滓。熱含冷吐。

    以瘥為度。

    麝香散

    (出圣濟(jì)總錄)

    治舌強(qiáng)不語。

    麝香皂莢(各半兩)上為散。每用半錢。摻舌腫上吐津。

    舌腫強(qiáng)方

    (出直指方)蛇皮(燒存性)全蝎(各等分)上為末。少許摻敷之。

    治舌曝腫宜摻藥方

    (出圣惠方)干姜半夏(各一分湯浸七遍去滑)上為細(xì)散。每用少許摻在舌上。以瘥為度。

    百草霜散

    (一名黑散子)

    治舌腫起如豬胞肪。忽然硬腫。逡巡塞悶殺人。

    (出危氏方)用釜下墨末。以醋濃敷舌下。脫去更敷。須臾即消。若先決出血汁。竟敷之。彌佳。凡此患細(xì)看處。

    治舌腫強(qiáng)滿口方

    滿口含糖醋。少許時(shí)熱通即止。

    蒲黃散膏治舌腫滿口不能言。

    用蒲黃調(diào)成膏。敷舌上下。以蓖麻。碎。紙卷燒煙熏之。隨即消縮。

    治舌腫脹。

    用好硼砂為細(xì)末。用薄批生姜蘸藥揩舌腫處。少時(shí)即退。

    又方治舌強(qiáng)不語。

    用蛇膽一枚。焙干碾為末。敷舌上。有涎吐之。

    半夏酒治舌腫滿口氣息不通。須臾殺人。急以手指刺破。潰出惡血。亦可用微針

    決破。次用半夏十二枚。以苦酒一升。煮取八合。稍稍漱口。熱含冷吐。半夏動(dòng)人咽喉。以姜汁解之

    蚯蚓方治舌腫滿塞喉欲死。

    用蚯蚓一條。以少許鹽花化為水。以涂咽喉舌上。良久漸消。

    甘草湯治舌猝腫起。滿口塞喉氣息不通。頃刻殺人。以針決舌下兩邊第一大脈出

    血。銅箸用甘草不拘多少。濃煎湯。熱含冷吐。

    又方治大人小兒重舌腫起舌下。

    用樸硝研水敷咽喉外。其內(nèi)用成塊者。含涎出乃平。

    又方

    用地鱉蟲和薄荷研汁。綿包蘸舌下腫處。

    治舌。

    用耳葉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黃。好睡。

    治跌倒舌因牙誤枕綻破者。

    用生姜切作薄片貼之。

    治舌根腫疼不可忍者。

    用升麻湯加柴胡、枳殼、山梔子。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服之立效。

    治舌忽然硬腫。逡巡塞悶殺人方?;蜓鋈缬?。一名蒲黃散。

    用烏賊魚骨、蒲黃等分為末。每用少許涂舌上瘥。一方只用蒲黃摻上瘥。

    縮舌膏

    (一名如神散出仁存方)

    治舌腫懸下尺許。及傷寒熱毒攻心。舌出數(shù)

    寸。

    用片腦成片。頻敷于舌上三四次。合就無事。

    又方

    (出經(jīng)驗(yàn)良方)用蓖麻仁三四十粒。乳缽研細(xì)取油。涂紙上二幅。炭火上燒紙一幅。熏舌上。未退又燒一幅蓖麻

    巴豆方

    (出經(jīng)驗(yàn)良方)

    治傷寒后不能轉(zhuǎn)攝。舌出不收者。

    用巴豆一枚。去油取霜。用紙捻卷之。納入鼻中。其舌即收。

    治舌猝腫起如吹泡。或如豬脬形。滿塞喉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殺人。便以指刮破

    舌兩邊。

    又方

    (出肘后方)刺舌下兩邊大脈血出。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脈。血出不止殺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數(shù)升。

    又方

    (出仁存方)

    治舌忽然腫破。

    用釜下墨煙和鹽涂舌上下。酒調(diào)米醋調(diào)皆安。

    舌強(qiáng)不語

    (出永類鈐方)用白礬、桂心末敷之。硬腫悶塞。涂釜底上炱煤。和鹽等分。為末涂之。一用赤小豆末。

    如神散

    (出御藥院方)

    治舌腫強(qiáng)。及齦腫不消。

    露蜂窩椒末青鹽(各等分另研為末)上件每用各炒一錢和勻。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xué)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yàn),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lán)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shí)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jiān)缙谑中g(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gè)。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qiáng)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bǔ)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shí)、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