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三焦虛寒(附論)

    作者: 朱梓

    夫上焦虛則引氣于肺。中焦虛則生寒。腹痛洞泄。便利霍亂。下焦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俱虛于肺谷。

    食不胱。

    姜樸丸

    (一名濃樸煎丸出楊氏家藏方)

    治三焦俱虛。和脾胃。進(jìn)飲食。強(qiáng)中逐

    寒。大去冷痰濃樸(去粗皮一斤擘作十六片肥生姜一斤捶碎鍋內(nèi)添湯煮至姜味淡取出濃樸焙)干姜(半斤皮臍四兩)上為末。熟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食前服。

    谷神散治三焦氣虛。心胸痞悶。兩脅脹滿(mǎn)。不思飲食。四肢少力?;蚨嗵迪选Q?/p>

    喉不利。

    順?biāo)臅r(shí)之胃氣枇杷葉(凈刷去毛涂棗汁炙香熟一兩)石槲(細(xì)銼用酒拌和微炒三分)丁香(半兩)薏苡仁粗皮用姜汁與微炒三分)青橘皮〔浸去曲(微炒三分)三錢(qián)匕。

    以水

    沉香石槲丸治三焦虛痞。心胸刺疼。安和五臟。化痰利膈。止逆進(jìn)食。

    沉香(銼)石槲(去根)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末三分)麥干地黃炒銼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柏子仁(別研三分)牛膝(酒浸切焙一兩)上為末。酒煮白面糊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溫酒亦得??招氖城啊?/p>

    當(dāng)歸湯

    (出千金方)

    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fā)。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驘釗p

    發(fā)?;蛞蚓瓢l(fā)當(dāng)歸干姜小薊阿膠羚羊角干地黃柏枝皮(各三兩一作柏皮)芍藥白術(shù)(各四二兩)上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下發(fā)灰及蒲黃。分三服。

    胡蘆巴湯治三焦俱虛。平補(bǔ)。

    胡蘆巴沉香芎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香子(輕炒)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草(炙各一兩)七分。去

    安中散

    (出三因方)

    治三焦虛寒。短氣不續(xù)。腹不安食。隨即洞下。小便赤

    濁。精泄不禁。

    熟地黃巴戟天(去心)龍骨〔各三(二)兩半〕遠(yuǎn)志(去心炒)茯苓(各三兩)天雄(炮炒)菟絲子(系累于

    沉香湯治三焦俱虛。脾胃氣不和。心腹痛。不思飲食。

    沉香(一兩)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一兩)益一兩)白錢(qián)。以水

    柏子仁丸治三焦俱虛。氣道澀滯。散痞滿(mǎn)。進(jìn)飲食。

    柏子仁(另研)熟干地黃(焙)肉蓯蓉(酒浸三日切作片子焙干)牛膝(酒浸一日)補(bǔ)骨脂搗羅九味淡

    姜棗丸治三焦氣虛。升降不勻。水谷遲化。

    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濃樸(去粗皮生為丸。

    補(bǔ)和湯治三焦俱虛。脾胃諸疾。調(diào)氣進(jìn)食。

    人參黃(銼)白術(shù)甘草(炙銼)干姜(炮)白豆蔻(去皮)蒼術(shù)(米泔浸一日微炒)去滓。

    附子散治三焦俱虛。脾腎二臟氣冷?;共恢?。飲食不進(jìn)。致肌體羸瘦。行步少

    力。

    附子(四兩炮裂去皮臍熱切作片子濃薄如錢(qián)用生姜半斤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盡焙干)縮砂口者炒出羊子猛火六十飲食。

    人參散治三焦俱虛。上引肺氣補(bǔ)氣。

    人參(紫團(tuán)者)甘草(炙各二兩)前胡(去蘆頭)五味子(炒)桔梗(炒)木香大腹皮香莎香陳橘烏藥、每

    干姜丸治上焦寒短氣。語(yǔ)聲不出。

    干姜(炮)白術(shù)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五味子(各三分)甘草(炙銼半兩)陳十丸至

    半夏瀉心湯治心實(shí)熱。心下痞滿(mǎn)。身重發(fā)熱。干嘔不安。腹中雷鳴。唾涕不利。

    水谷不消半夏(五兩洗四次)黃連(一兩)黃芩甘草(炙)人參干姜桂心(各三兩)上以水九十二以生姜

    枳殼湯治上焦有寒。胸膈滿(mǎn)悶。背膂引痛。心腹膨脹。脅肋刺痛。食飲不下。噎

    塞不通。

    驚憂(yōu)恚氣。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京三棱(炮銼一兩)干姜(炮)甘草(炙)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莪術(shù)(銼服三錢(qián)。

    水一

    訶黎勒皮散

    (出圣惠方)

    治上焦虛寒氣滯。胸膈噎悶。飲食全少?;驎r(shí)痰逆。

    訶黎勒皮(一兩)赤茯苓(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桂心(蘆頭)木通(每服三

    大腹皮散

    (出圣惠方)

    治上焦虛寒氣壅。攻注頭痛。胸膈不利。

    大腹皮(三分銼)檳榔(三分)赤茯苓(一兩)桂心(半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青胡(一姜二片

    濃樸湯

    (出千金方)

    治上焦閉塞。干嘔不出。吐涎沫吞酸。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二兩)吳茱萸(水洗去涎焙干炒)人參(去蘆)白茯苓(去黑皮)桔皮(湯浸去不

    黃湯

    (出千金方)

    治上焦虛寒。短氣。語(yǔ)聲不出。

    黃(銼一兩)桂(去粗皮)丹參(各二兩一方用人參)枳殼(去瓤麩炒)干姜(炮)五味一兩半)芎無(wú)枳殼。入生姜半分煎。

    通神湯治上焦虛寒。干嘔無(wú)度。

    干姜(炮去皮五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三兩)菖蒲桂(去粗皮)白術(shù)(各二兩)每服三錢(qián)。

    胡椒理中丸治上焦虛寒。氣不宣通??人源?。逆氣虛痞。胸膈噎悶。腹脅滿(mǎn)

    痛。迫塞短胡椒蓽茇干姜(炮)款冬花(去梗)甘草(炙銼)陳橘皮(浸去白焙)高良姜細(xì)辛(米飲湯

    黃連丸

    (出千金方)

    治上焦冷下痢。腹內(nèi)不安。食好注下。

    黃連烏梅(八兩)桂心(二兩)干姜附子阿膠(各四兩)橘皮芎黃柏(各三

    半夏湯

    (出圣惠方)

    療上焦氣不續(xù)。膈間煩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

    半夏(半升洗四次)生姜(四兩一方作干姜)竹葉(切一升)麻黃(去節(jié))前胡澤瀉細(xì)羊肉餳

    七香丸

    (出王氏博濟(jì)方)

    治上焦有寒。心胸冷氣。攻刺疼痛。消酒食毒。

    丁香(三分)桂(去粗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縮砂(去皮半兩)木香(一分)巴豆十丸。

    茯苓安心湯

    (出圣惠方)

    療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yǔ)聲不出。

    茯苓人參干姜遠(yuǎn)志皮(各三兩)桂心(一兩)甘草(二兩炙)上切。以水九升。

    煮取

    紫蘇子丸治上焦虛寒。一切氣逆。胸膈噎悶。心腹刺痛。脅肋脹滿(mǎn)。飲食不消。

    嘔逆欲吐紫蘇子(揀凈微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二兩)高良姜(炮)桂(去粗皮)人參(各一兩)瓜膾生

    黃連湯

    (出千金方)

    治中焦有寒。洞泄下利?;蛞蚧魜y后。瀉利無(wú)度。腹中虛

    痛。一名黃連黃連(去須四兩)黃柏(去粗皮)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當(dāng)歸(切焙各三兩)酸石榴皮至八分。

    化痰丸治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飲食。

    半夏(四兩湯洗七遍焙干)礬石(燒灰研一兩)上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煮棗肉和丸。

    檳榔散

    (出圣惠方)

    治中焦虛寒。氣滯不調(diào)。

    檳榔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芎桂心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前胡(去蘆頭)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附子(炮裂去皮臍)大腹皮(各一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

    神曲丸治中焦胃虛。飲食遲化。氣不升降。嘔逆惡心。留飲寒痰。癖結(jié)動(dòng)氣。脅

    下逆滿(mǎn)。

    痛?;魜y吐逆神曲(炒黃)木香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甘草檳榔青橘皮(去白)白術(shù)枳殼(麩水煮面糊丸

    黃湯治中焦虛冷。目中急痛。耳鳴脛寒。

    黃(一兩)防風(fēng)(去叉)細(xì)辛(去苗葉)柏子仁(研)桂(去粗皮)陳橘皮(去白焙)人參(各半兩)甘草〔炙一兩(分)〕吳茱萸(一錢(qián)湯浸焙干炒)芎(半兩)上除研者。粗搗篩拌勻。每服五錢(qián)。生姜五片。棗二枚擘破。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木香散

    (出圣惠方)

    治中焦虛寒?;驎r(shí)吐瀉腹痛。

    木香草豆蔻(去殼)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臍)訶黎勒皮(微炒)白術(shù)白芍藥丁香(至八分

    樸沉湯治中焦有寒。胃中逆冷泄利。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五兩)沉香(三兩)丁香附子(炮裂去皮臍)高良姜(各二兩)至六分。

    通圣丸治中焦虛寒。瀉利不止。臍腹疼痛。

    干姜(炮)白礬(燒令汁盡)硫黃(細(xì)研各三錢(qián))肉豆蔻仁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面糊和丸

    濃樸散

    (出圣惠方)

    治中焦虛寒。好吐白沫。清涎吞酸。

    濃樸(二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吳茱萸(一兩酒浸七遍微炒)白茯苓(一兩炒)桔梗兩湯浸去

    人參湯治中焦虛寒洞泄。

    人參當(dāng)歸(切焙)甘草(炙銼)黃芩〔去黑心各二(三)兩〕赤茯苓(去黑皮)干姜(炮)錢(qián)。

    水二

    紫蘇湯治中焦有寒。

    紫蘇(莖葉)藿香葉赤伏苓(去黑皮)甘草(炙銼)人參桔梗(炒)葛根(各一兩)丁

    溫白丸治中焦虛寒。痰積不散。

    丹砂(一兩研如粉一半入藥一半為衣)白礬(研飛)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干)生姜(各三衣外。搗研送下。

    消食丸治中焦虛寒。數(shù)年不能食。

    小麥曲(各一升)干姜(炮)烏梅肉(各四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醬湯治中焦有寒。陰凝胃口。噦噫不止。

    醬(二兩)高良姜(三分)蓽澄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煎至七分。

    去滓。入苦酒數(shù)點(diǎn)滴。熱呷。以知為度。

    半夏丁香丸治中焦寒痰。

    半夏(二兩水浸七日曝干)丁香(一分)白礬(燒令汁盡半兩)上搗研為末。姜汁煮糊和丸

    蓽茇丸治下焦不足。腎虛脾弱。上膈煩熱。下元虛冷。腹內(nèi)雷鳴。胸膈氣滯。羸

    瘦少力。

    蓽茇胡桃仁干姜(炮裂銼)人參白茯苓(去黑皮)訶黎勒(煨去核)桂(各去粗皮一

    香子丸治下焦虛冷。腰膝疼痛。肌肉消瘦。漸加無(wú)力。

    香子(炒)桂(去粗皮)巴戟天(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補(bǔ)骨脂(微炒)干姜(炮搗三二

    椒紅丸治下焦虛寒。臍腹痛。小便滑數(shù)。補(bǔ)暖下元。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取紅)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二兩)干姜(炮一兩)上為末。

    用豬五重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沉香蓽茇丸治下元虛憊。逐積冷。暖脾腎。

    沉香蓽茇附子(炮裂去皮臍)肉豆蔻(去殼)木香香子(炒)石斛(去根銼)訶茄檳榔(銼十丸

    補(bǔ)骨脂丸治下元虛冷氣。溫中強(qiáng)力暖胃。

    補(bǔ)骨脂(微炒)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臍)檳榔(銼)肉豆蔻(去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赤)硫黃(細(xì)目及閉口者微研。入子大

    人參續(xù)氣湯

    (出千金方)

    治下焦虛寒。津液不上。氣欲絕。

    人參濃樸(去粗皮姜汁炙)陳橘皮(去白炒)白茯苓(去黑皮)烏梅(去核炒干)芎門(mén)冬(去心日三。不

    韭子丸治下元虛憊。小便滑數(shù)。虛損不足。

    韭子(二兩酒煮十余沸炒令干)肉蓯蓉(浸酒一宿刮去炮皮炙干)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雄(炮裂去如梧桐

    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下焦虛寒。腹痛氣逆。不下食。

    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干姜(三分炮裂銼)桂心(一兩)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赤銼)吳茱萸(一兩湯浸七遍焙干微炒)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為散。每服四錢(qián)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招臏胤?。

    茯苓丸

    (出千金方)

    治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語(yǔ)。胸中

    噎塞而短氣。

    茯苓干地黃當(dāng)歸(各八分)甘草干姜人參(各七分)黃(六分)芎(五分)桂加至三十

    訶黎勒丸治下焦氣虛冷。溫脾胃。不思飲食。

    訶黎勒皮蓽茇桂(去粗皮)胡椒附子(炮裂去皮臍)沉香木香人參(各七分)草十丸。

    食前溫酒下。

    內(nèi)固丸治下焦虛寒。脾腎不足。腹脅疼痛。

    香子(二兩半微炒舶上者)木香(一兩)楝實(shí)(炒一兩半)干姜(炮半兩)草豆蔻(去一分)上搗細(xì)心食前

    伏龍肝湯

    (出千金方)

    治下焦虛寒損?;蛳纫?jiàn)血后便轉(zhuǎn)。此為近血?;蛄〔?/p>

    止。

    伏龍肝(五合末)干地黃(五兩一方用黃柏)阿膠牛膝(一作牛蒡根)甘草干姜(炮)去滓。下膠

    防己湯療下焦冷。腫滿(mǎn)胸塞。吐不下食者。兼去溫毒。

    防己芍藥(各二兩)枳實(shí)(焙)獨(dú)活防風(fēng)桂心(各三兩)生姜(八分)葛根(三兩)一方無(wú)

    黃柏止泄湯

    (出千金方)

    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

    黃柏人參地榆阿膠(各三兩)黃連(五兩)茯苓橘皮(各四兩)艾葉(一升)上羅

    續(xù)斷散

    (出千金方)

    治下焦虛寒損?;蛳缺戕D(zhuǎn)后見(jiàn)血。此為遠(yuǎn)血?;蚶虿焕?/p>

    。因勞冷即發(fā)續(xù)斷當(dāng)歸桂心蒲黃阿膠(各一兩)甘草(二兩)干姜干地黃(各四兩)上羅勻。

    石鐘乳丸治下焦虛冷。臍腹疼痛。手足厥逆。脈氣沉短。

    石鐘乳(漿水煮研)陽(yáng)起石(酒煮研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桂(去粗皮)硫黃每服三十

    濃樸丸治下焦虛冷。便利頻并。羸瘦無(wú)力。不思飲食。

    濃樸(去粗皮銼五兩)附子(一兩炮去皮臍)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取紅各二兩)上以漿水六丸如

    燒石子茴香散

    (出王氏博濟(jì)方)

    治下焦虛冷。臍腹撮痛。心胸痞脹。和元?dú)狻?/p>

    進(jìn)飲食。

    川附子(炮去皮臍)官桂(去皮)川椒(去目)舶上茴香木香胡椒陳橘皮(去白瓤)細(xì)末。

    每服用熟。

    胡椒青鹽丸

    (出楊氏家藏方)

    治下焦虛弱。腳膝無(wú)力。多倦瘦怯。不美飲食。

    附子(兩枚九錢(qián)重者炮去皮臍切細(xì))青鹽(二兩別研)濃樸(去粗皮生姜汁浸炙)人參(去取肉微炒)(以上共十三湯送

    治下焦虛冷。小便數(shù)。瘦兼無(wú)力。

    (出本草)以羊肺一具。細(xì)切。納少羊肉。作羹食之。煮粥亦得。

    治下焦虛冷。腳膝無(wú)力。陽(yáng)事不行。補(bǔ)益。

    (出本草)以羊腎一個(gè)熟煮。和酥半大兩。煉成乳粉。空腹食之。甚有效。

    以燕覆子即木通實(shí)也。和子食之更好。

    主補(bǔ)中焦諸不足。卒患食后氣不通。

    (出本草)以柰生搗汁服之。

    治下焦弱。理胃氣。令人能食。

    用肉。以五味淹炙食之良。不可食骨。令人縮。

    治下焦冷氣。

    用陳皮一斤去瓤搗為末。以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