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胃實熱(附論)

    作者: 朱梓

    夫右手關(guān)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jīng)也。病苦渴飲水。頭痛。汗不出如溫瘧。唇口干善噦。

    乳癰蘊積生熱。面目悉黃。譫妄狂語。身熱多汗。腹脅堅滿。大便秘難。皆其證也。

    凝神散

    (出永類鈐方)

    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各一兩)白扁豆粳米知母生地黃甘草(各五錢)淡竹葉不

    清陽湯

    (出濟生拔萃方)

    治口頰腮急緊。胃中火盛。必汗不止而小便數(shù)。

    升麻黃當(dāng)歸(各二錢)葛根(一錢五分)紅花桂枝酒黃柏(各一分)甘草(炙一前服訖以火熨摩緊結(jié)處即愈。夫病口筋急者。是筋脈血絡(luò)中大寒。此藥以代燔針劫刺。破惡血

    通熱湯

    (一名子芩散出圣惠方)

    治胃氣實熱。苦頭痛。汗不出??谥懈稍?。

    人參(二兩)甘草(炙一分)柴胡(去黑心)葛根(銼)麻黃(去根節(jié))白茯苓(去黑皮各每服三

    加味地黃湯治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茯苓(四兩)甘草干姜細辛地黃(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各八兩)上水一斗

    橘皮竹茹湯

    (出永類鈐方)

    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湯泡七次各滓。

    溫服。無時。

    黃芩梔子湯

    (出圣惠方)

    治胃氣實熱。頭痛寒熱。狀如溫瘧。唇口干燥?;蛏?/p>

    乳癰。腋下腫黃芩(去黑心)梔子仁犀角(鎊)赤茯苓(去黑皮)赤芍藥(各一兩)射干(一兩)大黃更煎

    黃芩湯

    (出圣濟總錄)

    治胃氣實熱??谏喔稍?。頭痛煩渴。

    黃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各一兩)葛根(銼)赤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五錢)石膏(碎

    泄熱蘆根散

    (出圣惠方)

    治胃實熱。??室嫛?/p>

    蘆根(銼)栝蔞根麥門冬(去心各一兩)赤茯苓(三分)知母甘草上咀。

    每服三后溫

    黃連丸

    (出圣惠方)

    治胃實熱氣盛。消谷善飲。頭目痛。衄血。煩渴。

    黃連(去須)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焙)知母(焙)茯神(去木各一兩)上為末。煉蜜丸如

    前胡湯

    (出圣濟總錄)

    治胃熱干嘔。煩悶。目黃。燥渴。

    前胡(去苗頭一兩五錢)茅根(銼二兩)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各一兩)黃芩(去黑心

    茯苓飲

    (出圣濟總錄)

    治胃腑實熱。發(fā)渴。飲水漿不止。

    茯神(去木一兩)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兩五錢)葳蕤知母(焙各二兩)上咀兩

    清胃散

    (出濟生拔萃)

    治因服補胃熱藥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熱發(fā)

    大痛。此足陽升麻(一錢)牡丹皮(五分)當(dāng)歸身生地黃(酒制各三錢)凈黃連(六分不好加二分夏月

    赤芍藥湯治胃氣實熱。煩燥多渴。唇焦口干。引飲不止。

    黃連丸

    (出圣濟總錄)

    治胃氣實熱。煩燥多渴。

    黃連(去須)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麥門冬(去心焙一兩)苦參(五錢)上為末。煉蜜丸

    犀角飲

    (出圣惠方)

    治實熱嘔噦。吐逆不食。頭痛煩渴。

    犀角(鎊)枇杷葉(炙去毛)麥門冬(去心焙)葛根(銼各一兩)上咀。每服三錢。

    葛根湯

    (出圣濟總錄)

    治胃實熱。煩渴咽干。吐逆。

    葛根(銼汁十兩)甘草(炙三兩)半夏(二兩生姜汁半杯漿水半升同煎焙干)上咀。

    地黃飲

    (出圣濟總錄)

    治胃氣實熱。唇口干燥。頭昏體倦。五心煩熱。

    生地黃(汁)生姜(汁)藕節(jié)(汁)生蜜(各二合)上調(diào)和令勻。分三服。不拘時。

    地骨皮湯

    (出圣濟總錄)

    治胃氣盛實。壅澀中焦。蘊積為熱。口渴煩。

    地骨皮(二兩)防風(fēng)(去叉)甘草(炙各一兩)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

    煎一盞去

    姜汁飲

    (一名三和飲子)

    治胃中實熱。吐逆心煩。不下飲食。

    生姜汁地黃汁蜜上各和勻。水一盞。煎八分??招姆?。

    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熱。解酒渴。

    用菘菜二斤。煮作羹啜之止。作韭菹食亦得。

    治胃脾熱中除渴止痢。利小便。益氣力。補輕身長年。

    用陳粱米炊飲食之。

    理胃中熱。去身腫。健脾消谷止脹。

    用大豆一升煮令熟。杵。米飲服之。

    補氣湯

    (出十便良方)

    生胃中津液。并治上焦虛熱。夜臥口干。

    五味子(三兩須用遼東)甘草(五錢)白鹽(炒一兩三件同拌置器中露一宿取出焙干)吳茱

    治胃氣實熱口干唇裂。中心熱燥。大腑秘。非時煩渴。睡中口內(nèi)生涎。

    (出楊子建萬全護命大黃(五錢)桔梗枳殼(只用青)前胡葛根梔子(各一分)上件細搗羅為末。每服二

    平胃散

    (出醫(yī)方集成)

    治胃經(jīng)實熱口干唇裂。大小便秘澀。及熱病后飲食不

    降。蓄于胃中。

    濃樸(去皮姜炒)射干(米泔浸)升麻茯苓(各五錢)芍藥(一兩)枳殼(去瓤麩炒)大

    治胃中熱下氣

    (本草)以溲疏作湯浴之。

    若病胃脹滿。心胃悶發(fā)熱。

    (本草)即用耳服之。

    治胸胃熱氣

    (本草)以母草絞汁食之效。

    升麻湯治瀉胃食熱。

    (方見本門食類)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鎦洪
  • 作者:
  • 作者:
    洪遵
  • 作者:
    曾世榮
  • 作者:
    曹世榮
  • 作者:
    李珣
  •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y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wèi)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封醫(yī)學(xué)專科學(xué)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chǔ)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y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便。重以溫疫險惡證案,內(nèi)外婦幼各科雜證兼?zhèn)?,所論簡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xùn),亦詳為記載。可供臨床醫(yī)師參考運用。

    作者:
  • 作者:
    顧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