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喑俳(附論)

    作者: 朱梓

    內經謂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喑俳之狀舌瘡不能語。足疼不為用。蓋腎脈挾舌本。腎氣內奪。氣厥。舌本。至不能語而為喑。腎脈入陰股。循髓骨內踝入足下。腎氣不足。

    地黃飲治腎氣厥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熟地巴戟茱萸(炒)蓯蓉(酒浸)附子(炮去皮臍)石斛(去根)五味子桂白茯苓(各一兩)麥門冬(去心)遠志(去心)菖蒲(各半兩)上為粗散。每服三錢。

    水一盞。

    八味丸治腎氣內奪舌喑足廢。

    菟絲子丸治腎氣內奪舌喑足廢。

    菟絲子(酒浸)白茯苓附子(炮去皮臍)桂菖蒲遠志(去心)上為末。煉蜜和丸如

    補骨脂丸益腎氣。治喑俳。

    補骨脂(一兩炒)遠志(去心)鐘乳粉(各半兩)菖蒲(半兩)肉蓯蓉(酒浸一兩)麥門

    石斛丸治腎氣內奪厥逆。喑俳。補腎。

    (方見諸虛門補益諸虛)(案原方∶川椒去目微炒出汗。葫蘆巴炒。地龍去土炒各四兩。蒼術去浮皮。烏藥各十六兩。川烏炮去皮臍。羌活去蘆頭。茴香炒。赤小豆。馬藺子醋炒一方用花。金鈴子麩炒。

    石斛去根各八兩。青鹽二兩。巴戟天去心四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螓}湯亦得??招氖城胺R环绞嘈《瓜阕忧蓟铋瑢崬躅^馬藺子各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