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總論

    作者: 朱梓

    夫腎主精。腎者生來向導之本也。為后宮內(nèi)官則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精者腎之藏也。耳者腎之官。腎氣通于耳。

    耳和則能聞五音矣。腎在竅為耳。然則腎氣上通于耳。下通于陰也。左腎壬。右腎癸。循環(huán)玄宮。上出耳門。候聞四遠。下回玉海。俠脊左右與臍相當。經(jīng)于上焦。榮于中焦。衛(wèi)于下焦。外主骨。內(nèi)主膀胱。腎重壹斤壹兩。有兩枚。神名KTKT。主藏精。號為精藏。隨節(jié)應會。故云腎藏精。精舍志。在氣為欠。在液為唾。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脹滿。四肢正黑。

    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畏怖。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厥氣客于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凡腎臟象水。與膀胱合為腑。其經(jīng)足少陰。與太陽為表里。其脈沉。相于秋。王于冬。

    冬時萬物之所藏。百蟲伏蟄。陽氣下陷。陰氣上升。陽氣中出。陰氣冽為霜。遂不上升?;癁樗?。猛獸伏蟄。蜾蟲匿藏。其脈為沉。沉為陰在里。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如蜾蟲出。見其霜蛾入湯。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無持客熱。令口爛瘡。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客熱狂入。內(nèi)為結胸。脾氣遂弱。清溲痢通。

    冬脈如營。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shù)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滿。小便變赤黃。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平。冬以胃氣為本。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腎脈來發(fā)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凡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腎藏精。精舍志。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滑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發(fā)無澤。發(fā)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

    土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曰平。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婦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

    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克水。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鹬晁?。為微邪。雖病即瘥。

    左手關后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若足下熱兩髀里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治陽。左手關后尺中陰實者。腎實也??嗷秀苯⊥?。目視KTKT。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治右手關后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若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魘。寐。黑色物來掩人上。刺足太陽治陽。右手關后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若骨疼腰脊痛。內(nèi)寒熱。刺足少陰治陰。

    腎脈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jīng)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下。

    洞下者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下以至小腹腫。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痹?;鯙轳N⒒瑸楣丘?。坐不能起。目無所見。視見黑花。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水。沉痔。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扁鵲曰。腎有病則耳聾。腎在竅為耳。然則腎氣上通于耳。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在志為恐。恐傷腎。精氣并于腎則恐。藏主冬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先發(fā)于腎。小腹腰脊痛。脛酸。一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二日上之心。心痛。

    三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

    假令腎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諸土中物得之。不者。當以長夏時發(fā)。得病以戊己巳日也。

    凡腎病之狀必腹大脛腫痛。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

    意腎脈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小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內(nèi)。及勞倦發(fā)之。

    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呼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

    其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瀉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

    腎水者。其人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堅(一云面反瘦)。

    腎積脈沉而急??嗉古c腰相引痛。饑則見。飽則減。少腹里急??诟裳誓[傷爛。目KTKT。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也。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jié)煩疼。小腹結痛。氣沖于心。其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而緩。其色當黑而反黃。此是土克水也。為大逆。十死不治。

    羽音人者。主腎聲也。腎聲呻。其音瑟。其志恐。其經(jīng)足少陰。厥逆太陽。則榮衛(wèi)不通。

    陰陽翻祚。陽氣內(nèi)伏。陰氣外升。升則寒。寒則虛。虛則厲風所傷。語音謇吃不轉。偏枯。

    腳偏跛蹇。若在左則左腎傷。在右則右腎傷。其偏枯風體。從鼻而分半邊至腳。緩弱不遂。

    口亦。語聲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腰背相引。甚則不可治。腎瀝湯主之。又呻而如恚。恚而善忘?;秀庇兴?。此為土克水。陽擊陰。陰氣伏而陽氣起。起則熱。熱則實。實則怒。怒則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小便赤黃。言音口動而不出。笑而看人。此為邪熱傷腎。甚則不可治。若面黑黃。耳不應。亦不可治。

    黑為腎。腎合骨。黑如烏羽者吉。腎主耳。耳是腎之余。其人水形。相比于上羽。黑色大頭。曲面廉頤。小肩大腹小手足。發(fā)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也。不敬畏。善欺殆人。

    戮死。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少陰汗汗然。耳大小高下濃薄偏圓。則腎應之。正黑色小理者。則腎小。小即臟安難傷。粗理者。則腎大。大則虛。虛則腎寒。耳聾或鳴。汗出。腰痛不得俯仰。易傷以邪。耳高者。則腎高。高則實。實則腎熱。背急綴痛。耳膿血出?;蛏馊H舳笙菡?。則腎下。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耳堅者。則腎堅。堅則腎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則腎脆。脆則傷熱。熱則耳吼鬧。善病消痹。耳好前居牙車者。則腎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耳偏高者。則腎偏。偏則善腰尻偏痛。凡人分部骨陷者。必死不免。俠膀胱并太陽為腎之部。骨當其處陷也。而臟氣通于內(nèi)。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nèi)。浮清為外。若色從外走內(nèi)者。病從外生。部處起。若色從內(nèi)出外者。

    病從內(nèi)生。部處陷。內(nèi)病前治陰后治陽。外病前治陽后治陰。陽主外。陰主內(nèi)。凡人生死休否。則臟神前變形于外。人腎前病。耳則為之焦枯。若腎前死。耳則為之KT黑焦癖。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磻鰮p斟酌促。不出四百日內(nèi)。促則旬月之間。腎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黃黑色點如拇指應耳。此必卒死。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

    齒為暴黑。面為正黑。目中黃。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面黑目青(一作白)。腎氣內(nèi)傷。

    病因留積。八日當亡。是死變也。面黃目黑不死。黑如死。吉兇之色。天中等分左右發(fā)色不正。此是陰陽官位相法。若不遭官事而應死也。其人面目帶黃黑連耳左右。年四十以上百日死。若偏在一邊最兇。必死。兩邊有。年上無。三年之內(nèi)。禍必至矣。

    冬水腎脈色黑。主足少陰脈也。少陰何以主腎。曰腎者主陰。陰、水也。皆生于腎。此脈名曰太沖。凡五十七穴。冬取其井榮。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風堅盛。太陽氣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氣。逆取榮以通陽氣。其脈本在內(nèi)踝下二寸。應舌下兩脈。

    其其別者。并經(jīng)上走于心包。下貫腰脊。主腎生病。病實則膀胱熱。熱則閉癃。癃則陽病。陽脈反逆大于寸口再倍。其病則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癉腸。脊內(nèi)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而生災。緩帶被發(fā)。大杖重履而步。虛則膀胱寒。寒則腰痛。痛則陰脈反小于寸口。其病則饑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韧賱t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無所見。心懸若病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為骨厥。

    冬三月者。主腎膀胱。黑骨溫病也。其源從太陽、少陰相搏。蘊積三焦。上下壅塞。陰毒內(nèi)行。臟腑受客邪之氣則病生矣。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毒所傷。里熱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飲?;蜓型从?。若臟實則為陽溫所損。胸脅切痛。類如刀刺。不得動轉。熱彭彭。

    若服冷藥過差而便洞瀉。故曰黑骨溫病也。

    扁鵲曰。灸脾肝腎三輸。主治丹金毒黑溫之病。當根據(jù)源為理。調臟理腑。清濁之病不生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