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經(jīng)綸》 治帶下以壯脾胃升陽氣為主

    薛主齋曰∶徐用誠云,帶下白屬氣,赤屬血。東垣云,血崩久則亡陽,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帶脈。

    竊謂前證,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飽房勞,或因膏粱濃味,或燥劑所致,脾胃虧損,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蘊積而成,故言帶也。凡此皆當壯脾胃升陽為主,佐以各經(jīng)見證之藥。色青屬肝,小柴胡加山梔、防風。濕熱壅滯,小便赤澀,龍膽瀉肝湯。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六味丸。色赤屬心,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思慮過傷,妙香散。色白屬肺,補中湯加山梔。色黃屬脾,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色黑屬腎,六味丸。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下陷,補中湯。濕痰下注,補中加茯苓、半夏、蒼術(shù)、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治帶下之大法也。帶下有寒冷濕熱虛實之不同,故諸家治法,有攻下溫補之不一。如子和、太無、潔古,用攻下之法也。丹溪、約之、宗濃,用攻補兼施之法也。至楊仁齋、薛立齋,以濃脾壯胃立論,與東垣、仲淳之旨,為共貫矣。吳梅坡以補腎固本為治,與養(yǎng)葵之旨,有先得矣。此皆探本窮源之學,與張、劉之燥濕清熱,丹溪之消痰升澀,又有標本內(nèi)外之殊。讀者當會通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