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查古籍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王叔和曰∶婦人帶下,腸中有膿,為榮衛(wèi)相干,血為敗濁,有可下不可下之異。
《準繩》按∶帶下,有敗膿淋瀝不已,腥穢之甚,遂至臍腹冷痛,此蓋敗膿所致。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藥、白礬各五錢,為末,蠟丸米飲,候膿盡,以補藥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