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主證」 月經驟停,面色蒼白,腹痛腰酸,畏寒喜暖。舌黯苔薄白,脈沉緊或沉澀。
「病機」 寒濕內停,阻滯沖任。
「治法」 溫經散寒,活血通經。
「方藥」吳茱萸湯(《醫(yī)宗金鑒》)加減。
當歸 肉桂 吳茱萸 法夏 防風 細辛 干姜 茯苓 附子 三棱 莪術 蘇木
本方是吳茱萸湯去丹皮、麥冬、槁本、木香、甘草,加附子、三棱、莪術、蘇木。
方中肉桂、附子助陽溫經;吳茱萸、防風、細辛溫經散寒;干姜、法夏燥濕和胃;茯苓健脾滲濕;三棱、莪術、蘇木行氣活血,祛瘀通經;當歸養(yǎng)血活血。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主證」 月經驟停,面色蒼白,腹痛腰酸,畏寒喜暖。舌黯苔薄白,脈沉緊或沉澀。
「病機」 寒濕內停,阻滯沖任。
「治法」 溫經散寒,活血通經。
「方藥」吳茱萸湯(《醫(yī)宗金鑒》)加減。
當歸 肉桂 吳茱萸 法夏 防風 細辛 干姜 茯苓 附子 三棱 莪術 蘇木
本方是吳茱萸湯去丹皮、麥冬、槁本、木香、甘草,加附子、三棱、莪術、蘇木。
方中肉桂、附子助陽溫經;吳茱萸、防風、細辛溫經散寒;干姜、法夏燥濕和胃;茯苓健脾滲濕;三棱、莪術、蘇木行氣活血,祛瘀通經;當歸養(yǎng)血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