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寶鑒》 二、脾腎虧虛

    「主證」 淋濁日久不愈,小便淋漓,赤澀不甚,時作時止,遇勞則發(fā);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虛。

    「病機」 濕邪留戀,脾腎兩虛。

    「治法」 健脾益腎,攝精利濕。

    「方藥」無比山藥丸(《和劑局方》)

    山藥 肉蓯蓉 熟地 山茱萸 茯神 菟絲子 五味子 赤石脂 巴戟 澤瀉 杜仲 牛膝

    方中山藥、茯神健脾益氣;肉蓯蓉、熟地、山茱萸、菟絲子、巴戟、杜仲益腎填精;牛膝益腎活血;五味子、赤石脂固腎攝精;澤瀉利水通淋。

    若小便帶血絲,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癥者,此為陰虛火旺之證,治宜滋陰降火,方易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方中知母、黃柏滋陰降火;丹皮涼肝瀉熱;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之陰;澤瀉、茯苓利水通淋。

    若伴見一組腎陽虛⒁之者,治宜溫腎助陽,方易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澤瀉 茯苓 丹皮 肉桂 附子 牛膝 車前子

    方中熟地、山藥、山茱萸滋補腎中之陰,以陰中求陽;澤瀉、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濕;丹皮清瀉肝火,使補而不膩;肉桂、附子溫腎助陽;牛膝活血行血。

    若少腹墜脹,小便滴漓,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癥者,此為脾虛氣陷,治宜益氣升陽,方易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黃芪 甘草 人參 當(dāng)歸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術(shù)

    方中黃芪、人參、甘草、白術(shù)健脾益氣;當(dāng)歸補血活血;升麻、柴胡升陽舉陷。

    【西醫(yī)抗菌療法】

    ㈠ 水劑普魯卡因青霉素480萬單位,一次肌注,兩側(cè)臀部各注射240萬單位。同時口服丙磺舒舒克,或口服氟呱酸200毫克,每日三次。

    ㈡ 氨芐青霉素片劑:每次口服350毫克,每日四次,同時服丙磺舒1克。連服七天。

    ㈢ 四環(huán)素:每次口服500毫克,每日四次,邊服七天。

    ㈣ 紅霉素:每次口服500毫克,每日四次,邊服七天。

    ㈤ 壯觀霉素:2克一次性肌肉注射。

    ㈥ 頭孢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亦可應(yīng)用。

    【預(yù)防】

    ㈠ 淋病傳染性很大,在未徹底治愈前應(yīng) 停性生活。

    ㈡ 懷疑有淋病者,性交時應(yīng)使用避孕套,事后應(yīng)注射抗菌素,作預(yù)防性治療。

    ㈢ 出差,旅游時,不共享毛巾、浴巾。

    ㈣ 洗澡時盡量選擇淋浴,浴 專用。盡可能不使用坐式抽水馬桶。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