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內(nèi)經(jīng)評文》 本神第八(法風)

    作者: 周學海

    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 .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以上用淡筆以統(tǒng)冒全篇大意)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流充溢也薄鼓舞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diào)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此節(jié)凡三段源流俱備云垂海立氣象萬千是通篇之上游精神結聚之處也)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 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敢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傷魄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 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患之態(tài).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此節(jié)接論五臟之傷而不可治者)肝藏血.血舍魄.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jīng)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diào)之也.(此節(jié)接論五臟之虛實而宜調(diào)者)

    以神字為主.以五臟為骨.以傷字虛實字為次第.從源頭說起.層遞而下浩然沛然之中.鑄詞仍自精湛.非惟才大.實由理熟.是極正大光明文本.此篇言五臟之神不可傷.傷之者.其死各有期.其神未傷而氣有虛實者可審而調(diào)之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