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放射核素顯像

    檢查中,要從靜脈推入少量放射活性標記物(示蹤劑),故受檢者會接受一定量的射線,但射線量比大多數(shù)的X線檢查要小。這些示蹤劑快速分布于全身(包括分布在心臟)。通過一種伽瑪計數(shù)器能接收到這些射線。不同的射線記錄儀可以記錄單一的或一系列的計算機增強體層圖像,后者稱為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體層攝影。通過計算機也可以產(chǎn)生三維圖像。

    放射性核素顯像在診斷原因不明的胸痛時尤顯有用。在冠心病患者,通過該項檢查可以了解患者心臟血供及功能情況。臨床上也用此項檢查來評價搭橋術或類似手術后心肌血供恢復情況和心肌梗死后患者的預后。

    通過靜脈注射201鉈并記錄受檢者運動前、中、后的圖像,從而了解心肌灌注情況。心肌攝取201鉈的量取決于心肌的血流狀況。在峰值運動時,心肌缺血將顯示為放射性稀疏或缺失區(qū)(與周圍血供正常的心肌區(qū)域比較)。對不能運動的患者,靜脈注射某些藥物(如潘生丁和腺苷)可達到相同的效果。

    受檢者休息數(shù)小時后,就要進行第二次掃描,以了解是否存在與冠狀動脈狹窄有關的可逆的缺血區(qū)域或瘢痕性不可逆缺血區(qū)域,后者與以前曾發(fā)生的心肌梗死有關。

    如果懷疑有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則不用201鉈,而改用99m锝。99m锝主要聚積在缺血心肌,而201鉈則主要聚積在正常血供的區(qū)域。然而,由于99m锝也積蓄于骨骼組織,故在不同程度上肋骨可影響心臟顯像的清晰度。

    锝掃描常用于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肌梗死發(fā)生12~24小時后就能獲得陽性信息,且可持續(xù)約1周左右。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陳三山
  • 本草著作。《友漁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刊于嘉慶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F(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吳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