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查古籍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脾胃中濕者,平胃散。脾胃中濕瀉痢者,胃苓湯。脾胃寒濕脾泄者,椒術(shù)養(yǎng)脾丸。脾濕身腫便澀,五苓散。虛者實脾散,實者十棗湯。
平胃散(方見中濕。)
五苓散(方見中濕。)
胃苓湯(方見中濕。)
椒術(shù)養(yǎng)脾丸
治脾胃虛冷,心腹脹悶,嘔逆泄瀉。
麥芽(炒,四兩) 白茯苓(四兩) 人參(去蘆,二兩) 蒼術(shù)(泔浸,曬干,炒燥,二兩) 白術(shù)(土炒,二兩) 干姜(炮,五錢) 砂仁(五錢) 川椒(去目,三錢) 甘草(炙,四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姜湯下。
實脾散
治陰水發(fā)腫,用此先實脾土。
白術(shù)(土炒,一錢) 白茯苓(一錢) 木香(八分) 濃樸(姜汁拌勻,炒燥,八分) 木瓜(一錢) 干姜(炮,八分) 草果(八分) 大腹子(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十棗湯
治懸飲內(nèi)痛。
芫花(熬) 甘遂 大戟(等分)
上為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棗十枚,煎至八合,去渣,納藥末,強壯者一錢,虛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再加五分,下后以糜弱調(diào)之。
按∶本方乃泄水散飲之圣藥,然有毒,不可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