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明醫(yī)指掌》 郁證四

    作者: 皇甫中

    【歌】氣血沖和安有患,若還抑郁病相尋。濕痰氣血熱兼食,六郁之形體認(rèn)真。

    【論】夫人之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抑郁,諸病生焉。故人之諸病,多生于六郁。蓋郁者,結(jié)聚而不發(fā)越之謂。當(dāng)升不升,當(dāng)降不降,當(dāng)變化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氣、血、濕、熱、食、痰所郁也,而其狀不一,開具于左∶蓋諸郁之脈皆沉,沉則為郁故也,但其兼芤、澀、數(shù)、緊、滑、緩之不同耳。丹溪云∶病之屬郁者常八、九,看所挾,以開導(dǎo)之可也,故制越鞠丸通療之。

    越鞠丸(一名芎術(shù)丸)

    蒼術(shù) 香附 撫芎 神曲 梔子(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溫水下,每服五錢。

    氣郁

    其狀胸滿脅肋脹痛,脈沉而澀,用二陳湯加香附、撫芎、蒼術(shù)。氣實者,加枳實、濃樸、砂仁、山梔、青皮、木香之類。

    二陳湯(方見痰證條。)

    濕郁

    其狀周身走痛,或關(guān)節(jié)痛,遇陰寒則發(fā),脈沉而細(xì)緩,身體重,頭重痛是也。白芷、蒼術(shù)、川芎、茯苓、香附,或升陽除濕湯主之。

    升陽除濕湯(方見濕證條。)

    血郁

    其狀四肢無力,能食,便血,脈澀而芤,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青黛、撫芎、香附,或子和越鞠丸合四物湯治之。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

    子和越鞠丸桃仁(去皮尖) 紅花 香附(醋制) 撫芎 青黛(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送下。

    痰郁

    其狀動則喘,寸口脈沉而滑,二陳湯加海石、南星、香附、栝蔞仁、半夏,或王汝言化痰丸、潤下丸。

    二陳湯(方見痰證條。)

    王汝言化痰丸(方見痰證條。)

    潤下丸(方見痰證條。)

    火郁

    其狀瞀悶,小便赤澀,脈沉而數(shù),骨髓中熱,肌痹熱,捫之烙手,逍遙散加山梔、香附、青黛、撫芎、貝母、蒼木,或火郁湯。

    逍遙散(方見火證條。)

    火郁湯(方見火證條。)

    食郁

    其狀噯酸,胸滿腹脹,不能食,或嘔酸水,惡聞食氣,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或沉緩而大,保和丸加枳實、麥芽、砂仁、香附之類。

    保和丸(方見傷食條。)

    達(dá)按∶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蛴艟枚?,或病久而成郁。雖則氣用四君,血用四物,痰用二陳,必以開郁藥佐之,是得治法之大要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jì)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