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 三、重鏈病

    由于漿細胞發(fā)生突變并異常增殖,合成功能障礙,只產(chǎn)生免疫球蛋白的重鏈或有缺陷的重鏈,不能與輕鏈組成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致使血清中和尿中出現(xiàn)大量游離的無免疫功能的重鏈,稱為重鏈病(heavychaindisease)。重鏈病可根據(jù)重鏈的類別分類,目前已報道了γ、α、μ、δ四種重鏈病,但δ型極為罕見,常見的有γ、α、和μ三型。

    1.γ重鏈病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男性,臨床表現(xiàn)與惡性淋巴瘤相似,可見發(fā)熱、貧血、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反復感染等。主要免疫學特征為血清和尿中出現(xiàn)類游離重鏈,多為γ1和γ2,但無本周蛋白;外周血中可見異常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

    2.α重鏈病可分為腸型和肺型,以前者較多見。腸型表現(xiàn)為腹痛、慢性腹瀉、吸收不良、低血鈣、體重明顯減輕,一般不累及肝、脾和淺表淋巴結,而腸系膜淋巴結常腫大。小腸活檢有漿細胞、淋巴細胞等細胞浸潤。肺型較少見,表現(xiàn)為肺部病變與呼吸困難,并可見縱隔淋巴結腫大。α重鏈病的主要免疫學特征是血清和尿中出現(xiàn)代濃度的類游離重鏈,以α1亞類重鏈多見,但無本周蛋白??漳c液標本中亦可檢出鏈。血清蛋白電泳分析可見β和α區(qū)之間出現(xiàn)明顯增寬的蛋白帶。

    3.μ重鏈病多見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病人,發(fā)病年齡在40歲以上。主要癥狀為肝脾腫大,但周圍淋巴結腫大不常見,有的可見骨損害和淀粉樣變性。主要免疫學特征是骨髓中出現(xiàn)空泡漿細胞或者淋巴細胞,血清中出現(xiàn)類游離重鏈但含量較低,尿中可有本周蛋白。血清蛋白電泳顯示異常的丙球蛋白血癥,可見α1~α2區(qū)域的升高。免疫電泳證明,有一種能與抗μ鏈抗體起反應但不能與抗輕鏈抗體起反應的快速移動成分。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