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指體表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隨處可生,尤多見于指端腹面,故與今稱的瘭疽略有差異。多因外傷感毒,臟腑火毒凝結所致。其癥初見皮肉中忽生紅色硬腫,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漸次變黑,疼痛劇烈,潰后膿如豆汁,久則腐爛筋骨。一名“蛇瘴”。“掌心毒”的別稱。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指體表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隨處可生,尤多見于指端腹面,故與今稱的瘭疽略有差異。多因外傷感毒,臟腑火毒凝結所致。其癥初見皮肉中忽生紅色硬腫,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漸次變黑,疼痛劇烈,潰后膿如豆汁,久則腐爛筋骨。一名“蛇瘴”。“掌心毒”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