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治療疾病時必須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探求其陰陽的偏盛偏衰。例如:病人頭部昏暈而痛,肢麻,肉跳,虛煩,夜寐不安,面部烘熱,口干,舌質紅,脈弦而細,這是肝陰不足,肝陽上亢,須滋陰潛陽,養(yǎng)血柔肝,用生地、白芍、當歸、何首烏、菊花、牡蠣、真珠母等藥。又如食物不化,嘔吐清水,大便水瀉,舌淡苔白,脈沉細,這是脾胃陽虛,當溫脾胃之陽,用“溫中散寒”法。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治療疾病時必須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探求其陰陽的偏盛偏衰。例如:病人頭部昏暈而痛,肢麻,肉跳,虛煩,夜寐不安,面部烘熱,口干,舌質紅,脈弦而細,這是肝陰不足,肝陽上亢,須滋陰潛陽,養(yǎng)血柔肝,用生地、白芍、當歸、何首烏、菊花、牡蠣、真珠母等藥。又如食物不化,嘔吐清水,大便水瀉,舌淡苔白,脈沉細,這是脾胃陽虛,當溫脾胃之陽,用“溫中散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