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味辛平,性生寒熟溫,有毒,入肺脾胃三經(jīng)。下氣止嘔吐,閉郁散表邪,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須湯淋十遍,姜礬甘草制用。射干,柴胡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忌羊肉、羊血、飴糖、海藻。
按∶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發(fā)吐,煩渴及血證勿用,惟氣證發(fā)渴者不禁。
雷公云∶凡使勿用白傍幾子,真似半夏,只是咬著誤微酸,不入藥用。若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陳涎,若洗不凈,令人氣逆肝氣怒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