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傷濕之脈細濡,濕熱之脈緩大。浮緩濕在表,沉緩濕在里。濕脈沉細,與痙脈相似,而癥不同,濕則身痛,痙則身不痛。弦緩為風濕相搏,身痛脈沉為中濕,脈浮為風濕,虛澀為寒濕,濕流關節(jié),一身盡痛。脈沉而細,為中濕,為濕痹。濕溫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傷濕之脈細濡,濕熱之脈緩大。浮緩濕在表,沉緩濕在里。濕脈沉細,與痙脈相似,而癥不同,濕則身痛,痙則身不痛。弦緩為風濕相搏,身痛脈沉為中濕,脈浮為風濕,虛澀為寒濕,濕流關節(jié),一身盡痛。脈沉而細,為中濕,為濕痹。濕溫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