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jīng)》 四、九針之宜各有所為

    作者: 張介賓

    (《靈樞·官針篇》)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

    (官,法也,公也。制有法而公于人,故曰官針。)

    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用不得法,則不能去病。)

    疾淺針深,內(nèi)傷良肉,皮膚為癰;

    (內(nèi)傷良肉,則血流于內(nèi)而潰于外,故皮膚為癰。)

    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

    (病氣不瀉而傷其支絡(luò),故為大膿。凡病有沉浮,刺分深淺,過之則內(nèi)傷,不及則外壅,邪反從之,后生大病。)

    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

    (氣瀉太甚,元氣傷也,故必為害。)

    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fù)為敗。

    (針不及病,則病氣不泄,而刺失其宜,故亦為敗。)

    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

    (當小而大則瀉傷正氣,當大而小則病不能移,皆失針之宜也。)

    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上文言其過失,下文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 針于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火之游行也。用 針者,主瀉陽氣也。膚白則無火可知,故不宜刺。)

    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于病所。病在經(jīng)絡(luò)痼痹者,取以鋒針。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 針于井滎分輸。

    (此針宜于用補。分輸,言各經(jīng)也。)

    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痹氣暴發(fā)者,取以圓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中者,言其遠也。)

    病水腫不能通關(guān)節(jié)者,取以大針。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于井滎分輸,取以四時。

    (四時義詳后十八。)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