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素問·刺瘧篇》全)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 然,熱止汗出難已,刺 中出血。
(此下言足六經(jīng)之瘧刺也。頭背腰皆足太陽經(jīng)之所行,故為是病。 、 ,皆熱甚貌。邪在三陽,盛于表也。汗不易收,故曰難已。刺中者,按王氏曰∶太陽之 ,是謂金門。又曰∶《黃帝中誥圖經(jīng)》云∶委中主之。則古法以委中為 中也。故當以委中為的,二穴皆系本經(jīng)。 ,郝、囂二音,又呼木切。 音謁。 ,隙同。)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解,懈也。 ,跡也。身體解 ,謂不耐煩勞,形跡困倦也。寒不甚、熱不甚者,病在半表半里也。見人惕惕然者,邪在膽也。少陽為木火之經(jīng),故熱多于寒而汗出甚也。當刺足少陽之經(jīng),王氏云俠溪主之。按∶解 之義,王氏即以寒不甚熱不甚為解;然細詳之,若有不然。觀其既云身體解 ,復(fù)云寒熱不甚,分明各有所謂,意本不同。觀《刺要論》曰∶髓傷則銷鑠 酸,體解 然不去矣。是豈非舉動解倦之謂乎?及考字,不收于韻,若音為亦,殊無意味,當從跡韻,庶乎為妥。)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
(陽明雖多血多氣之經(jīng),而寒邪勝之,故先為寒,久乃熱,熱去則邪解,故汗出?!督?jīng)脈篇》曰∶陽明病至則惡人與火。今反喜見日月光及得火氣乃快然者何也?蓋陽明受陽邪,胃之實也,故惡熱;陽明受陰邪,胃之虛也,故喜暖耳。跗上,即本經(jīng)之沖陽穴。淅音昔。)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脾者心之子,脾病則心氣不舒,故不樂。脾不化則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陰主里,邪不易解,故多寒熱汗出。脾脈絡(luò)胃上膈挾咽,故病至則善嘔。然必待其嘔已病衰,方可取之。王氏曰∶取之井俞及公孫也。皆本經(jīng)穴。)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陰邪上沖,故為嘔吐甚。腎病則陰虛,陰虛故熱多寒少。病在陰者喜靜,故欲閉戶牖而處。腎為至陰之臟而邪居之,故病深難已。此不言刺者,必缺失也。王氏曰∶大鐘、太溪悉主之。皆本經(jīng)穴。牖音有。)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jié)M,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shù)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肝脈過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故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為癃,今曰如癃狀,非癃也,蓋病不在水而在于肝邪之陷,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數(shù)欲便也。意恐懼者,肝氣不足也。腹中悒悒,不暢之貌。皆當刺足厥陰之經(jīng),王氏曰∶太沖主之。即本經(jīng)穴。癃,良中切。悒音邑。)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此下言五臟瘧刺而并及于胃也。肺者心之蓋也,以寒邪而乘所不勝,故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復(fù)熱而心氣受傷,故善驚如有所見。當刺其表里二經(jīng),以瀉陽明之實,補太陰之虛也,王氏云手太陰之絡(luò)列缺,陽明之原合谷主之。)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瘧邪在心,故煩心甚,欲得水以解也。心本陽臟,為邪所居,則陽虛陰盛,故反寒多而不甚熱。王氏曰神門主之,即手少陰穴。)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肝屬木,故色蒼蒼然。肝郁則氣逆,故太息。木病則堅強,故其狀若死。刺足厥陰見血者,王氏曰中封主之。按∶上文已言足厥陰等瘧,而此重言之。蓋上文所言者,言經(jīng)病也,故復(fù)明臟病之詳如此,下文脾腎胃三臟義同。)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脾以至陰之臟而瘧邪居之,故令人寒。脾脈自股入腹,故為腹中痛。寒已而熱則脾氣行,故腸中鳴。鳴已則陽氣外達,故汗出而解也。刺足太陰者,王氏曰商丘主之。)
腎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灑灑,寒栗貌。腎脈貫脊屬腎,開竅于二陰,故腰脊之痛苦于宛轉(zhuǎn)而大便難也。 然,眩動貌。目視不明,水之虧也。手足寒,陰之厥也。刺足太陽、少陰之表里,取穴如前。 音眩。)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腑有六而此獨言胃者,以胃為六腑之長也。邪在陽明則胃病及脾,故善饑不能食而支滿腹大也。當兼刺陽明之表里,王氏曰∶厲兌、解溪、三里主之,足陽明者取此三穴,足太陰刺其橫脈出血,謂足內(nèi)踝前斜過大脈,則太陰之經(jīng)。蓋即商丘也。)
瘧發(fā)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
(此下言諸瘧之刺法也。身方熱者,謂于未發(fā)之前,熱將作也。瘧之先熱者,溫瘧也。跗上動脈,當是足陽明之沖陽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熱盛氣壯,故出其血,可以退熱邪也。)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瘧方欲寒,寒之將發(fā)未發(fā)也。刺手足陽明,可以瀉熱;刺手足太陰,可以補陰。王氏曰當隨此四經(jīng)之井俞而刺之。)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旁五 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滿大急,陽邪之實也。背為諸陽所出,故當刺之,即五 俞也。 者,脅也,一曰旁開也?!端疅嵫ㄕ摗吩弧梦迮K俞旁五,以瀉五臟之熱。即此謂也。蓋此五者,乃五臟俞旁之穴,以其旁開近脅,故曰旁五 俞,即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也,皆足太陽經(jīng)穴。適肥瘦出血者,謂瘦者淺之,少出血;肥者深之,多出血也。 音區(qū)。)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
(脈小實急,陰邪勝也。陰盛者生內(nèi)寒,故當灸脛之少陰以散寒,刺指之井以補陽也。王氏曰灸脛少陰,是謂復(fù)溜;刺指井者,謂足太陽之至陰。)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 俞背俞各一,適行至于血也。
(此節(jié)重復(fù)。)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
(針有瀉而無補,故脈虛者不宜用針?!睹}度篇》曰∶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即此之謂。)
凡治瘧,先發(fā)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先時邪正未合,故可以治。既合而治,則邪正不分,反傷氣矣。)
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脈不見者,邪盛氣逆而脈伏也,故當刺十指之血以瀉其實。)
十二瘧者,其發(fā)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
(十二瘧者,如前之六經(jīng)六藏也。其發(fā)不同,故當因其形證而察屬何經(jīng)之病。)
先其發(fā)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
(一刺之病氣雖衰,猶未覺也,故必再刺,始知其效,三刺而后病可已。)
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
(如下文。)
不已,刺 中盛經(jīng)出血;
(即委中也。其穴在足太陽,故曰盛經(jīng)。)
又刺項已下挾脊者必已。
(足太陽之大杼、風門也。)
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任脈穴。)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fā)者,先刺之。
(先伐其本也。如下文。)
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頭上者,上星、百會也,督脈穴。兩額者,懸顱也,足少陽穴。兩眉間者,攢竹也,足太陽穴。)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
(在項者,風池、風府主之。在背者,大杼、神道主之。風府、神道俱督脈穴,風池足少陽穴,大杼足太陽穴。)
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
(腰背皆屬太陽,故當刺委中穴。)
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
(手少陰、陽明,皆以井穴為言。又刺十指間者,各隨其所病之經(jīng)也,亦取井穴。)
先足脛 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十指間出血者,各因邪居之所瀉其井也。)
風瘧,瘧發(fā)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jīng)背俞之血者。
(三陽經(jīng)背俞之血,謂足太陽膀胱俞、足陽明胃俞、足少陽膽俞,皆足太陽經(jīng)穴。 )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 ,脛骨也。按之不可,痛益甚也。其邪深伏,故名曰 髓病。 針,第一針也。絕骨本名懸鐘,足少陽經(jīng)穴。 音杭,又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讒。)
身體小痛,刺至陰。
(足太陽經(jīng)穴。)
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此承上文而言,凡取諸陰之井,皆不可使之出血,但間日一刺之,則邪氣自泄矣。然則可出血者,惟三陽之井,而真陰不可傷也。)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
(不渴者,內(nèi)無邪,邪在表耳,故當刺足太陽。)
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
(渴則邪在表里之間,故當刺足少陽?!峨s病篇》曰∶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识兆?,取手陽明。與此不同,見針刺類五十三。)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五十九刺法,詳針刺類三十九、四十。)
(公元 1695 年)清.張溫(路玉、石頑)著。十六卷。采集歷代名家方論,編次成書。門類依據(jù)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依撩《薛己醫(yī)案》、張介實《景岳全書》,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予以參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素問·刺瘧篇》全)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 然,熱止汗出難已,刺 中出血。
(此下言足六經(jīng)之瘧刺也。頭背腰皆足太陽經(jīng)之所行,故為是病。 、 ,皆熱甚貌。邪在三陽,盛于表也。汗不易收,故曰難已。刺中者,按王氏曰∶太陽之 ,是謂金門。又曰∶《黃帝中誥圖經(jīng)》云∶委中主之。則古法以委中為 中也。故當以委中為的,二穴皆系本經(jīng)。 ,郝、囂二音,又呼木切。 音謁。 ,隙同。)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解,懈也。 ,跡也。身體解 ,謂不耐煩勞,形跡困倦也。寒不甚、熱不甚者,病在半表半里也。見人惕惕然者,邪在膽也。少陽為木火之經(jīng),故熱多于寒而汗出甚也。當刺足少陽之經(jīng),王氏云俠溪主之。按∶解 之義,王氏即以寒不甚熱不甚為解;然細詳之,若有不然。觀其既云身體解 ,復(fù)云寒熱不甚,分明各有所謂,意本不同。觀《刺要論》曰∶髓傷則銷鑠 酸,體解 然不去矣。是豈非舉動解倦之謂乎?及考字,不收于韻,若音為亦,殊無意味,當從跡韻,庶乎為妥。)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
(陽明雖多血多氣之經(jīng),而寒邪勝之,故先為寒,久乃熱,熱去則邪解,故汗出?!督?jīng)脈篇》曰∶陽明病至則惡人與火。今反喜見日月光及得火氣乃快然者何也?蓋陽明受陽邪,胃之實也,故惡熱;陽明受陰邪,胃之虛也,故喜暖耳。跗上,即本經(jīng)之沖陽穴。淅音昔。)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脾者心之子,脾病則心氣不舒,故不樂。脾不化則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陰主里,邪不易解,故多寒熱汗出。脾脈絡(luò)胃上膈挾咽,故病至則善嘔。然必待其嘔已病衰,方可取之。王氏曰∶取之井俞及公孫也。皆本經(jīng)穴。)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陰邪上沖,故為嘔吐甚。腎病則陰虛,陰虛故熱多寒少。病在陰者喜靜,故欲閉戶牖而處。腎為至陰之臟而邪居之,故病深難已。此不言刺者,必缺失也。王氏曰∶大鐘、太溪悉主之。皆本經(jīng)穴。牖音有。)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jié)M,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shù)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肝脈過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故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為癃,今曰如癃狀,非癃也,蓋病不在水而在于肝邪之陷,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數(shù)欲便也。意恐懼者,肝氣不足也。腹中悒悒,不暢之貌。皆當刺足厥陰之經(jīng),王氏曰∶太沖主之。即本經(jīng)穴。癃,良中切。悒音邑。)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此下言五臟瘧刺而并及于胃也。肺者心之蓋也,以寒邪而乘所不勝,故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復(fù)熱而心氣受傷,故善驚如有所見。當刺其表里二經(jīng),以瀉陽明之實,補太陰之虛也,王氏云手太陰之絡(luò)列缺,陽明之原合谷主之。)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瘧邪在心,故煩心甚,欲得水以解也。心本陽臟,為邪所居,則陽虛陰盛,故反寒多而不甚熱。王氏曰神門主之,即手少陰穴。)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肝屬木,故色蒼蒼然。肝郁則氣逆,故太息。木病則堅強,故其狀若死。刺足厥陰見血者,王氏曰中封主之。按∶上文已言足厥陰等瘧,而此重言之。蓋上文所言者,言經(jīng)病也,故復(fù)明臟病之詳如此,下文脾腎胃三臟義同。)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脾以至陰之臟而瘧邪居之,故令人寒。脾脈自股入腹,故為腹中痛。寒已而熱則脾氣行,故腸中鳴。鳴已則陽氣外達,故汗出而解也。刺足太陰者,王氏曰商丘主之。)
腎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灑灑,寒栗貌。腎脈貫脊屬腎,開竅于二陰,故腰脊之痛苦于宛轉(zhuǎn)而大便難也。 然,眩動貌。目視不明,水之虧也。手足寒,陰之厥也。刺足太陽、少陰之表里,取穴如前。 音眩。)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腑有六而此獨言胃者,以胃為六腑之長也。邪在陽明則胃病及脾,故善饑不能食而支滿腹大也。當兼刺陽明之表里,王氏曰∶厲兌、解溪、三里主之,足陽明者取此三穴,足太陰刺其橫脈出血,謂足內(nèi)踝前斜過大脈,則太陰之經(jīng)。蓋即商丘也。)
瘧發(fā)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
(此下言諸瘧之刺法也。身方熱者,謂于未發(fā)之前,熱將作也。瘧之先熱者,溫瘧也。跗上動脈,當是足陽明之沖陽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熱盛氣壯,故出其血,可以退熱邪也。)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瘧方欲寒,寒之將發(fā)未發(fā)也。刺手足陽明,可以瀉熱;刺手足太陰,可以補陰。王氏曰當隨此四經(jīng)之井俞而刺之。)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旁五 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滿大急,陽邪之實也。背為諸陽所出,故當刺之,即五 俞也。 者,脅也,一曰旁開也?!端疅嵫ㄕ摗吩弧梦迮K俞旁五,以瀉五臟之熱。即此謂也。蓋此五者,乃五臟俞旁之穴,以其旁開近脅,故曰旁五 俞,即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也,皆足太陽經(jīng)穴。適肥瘦出血者,謂瘦者淺之,少出血;肥者深之,多出血也。 音區(qū)。)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
(脈小實急,陰邪勝也。陰盛者生內(nèi)寒,故當灸脛之少陰以散寒,刺指之井以補陽也。王氏曰灸脛少陰,是謂復(fù)溜;刺指井者,謂足太陽之至陰。)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 俞背俞各一,適行至于血也。
(此節(jié)重復(fù)。)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
(針有瀉而無補,故脈虛者不宜用針?!睹}度篇》曰∶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即此之謂。)
凡治瘧,先發(fā)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先時邪正未合,故可以治。既合而治,則邪正不分,反傷氣矣。)
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脈不見者,邪盛氣逆而脈伏也,故當刺十指之血以瀉其實。)
十二瘧者,其發(fā)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
(十二瘧者,如前之六經(jīng)六藏也。其發(fā)不同,故當因其形證而察屬何經(jīng)之病。)
先其發(fā)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
(一刺之病氣雖衰,猶未覺也,故必再刺,始知其效,三刺而后病可已。)
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
(如下文。)
不已,刺 中盛經(jīng)出血;
(即委中也。其穴在足太陽,故曰盛經(jīng)。)
又刺項已下挾脊者必已。
(足太陽之大杼、風門也。)
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任脈穴。)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fā)者,先刺之。
(先伐其本也。如下文。)
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頭上者,上星、百會也,督脈穴。兩額者,懸顱也,足少陽穴。兩眉間者,攢竹也,足太陽穴。)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
(在項者,風池、風府主之。在背者,大杼、神道主之。風府、神道俱督脈穴,風池足少陽穴,大杼足太陽穴。)
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
(腰背皆屬太陽,故當刺委中穴。)
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
(手少陰、陽明,皆以井穴為言。又刺十指間者,各隨其所病之經(jīng)也,亦取井穴。)
先足脛 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十指間出血者,各因邪居之所瀉其井也。)
風瘧,瘧發(fā)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jīng)背俞之血者。
(三陽經(jīng)背俞之血,謂足太陽膀胱俞、足陽明胃俞、足少陽膽俞,皆足太陽經(jīng)穴。 )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 ,脛骨也。按之不可,痛益甚也。其邪深伏,故名曰 髓病。 針,第一針也。絕骨本名懸鐘,足少陽經(jīng)穴。 音杭,又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讒。)
身體小痛,刺至陰。
(足太陽經(jīng)穴。)
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此承上文而言,凡取諸陰之井,皆不可使之出血,但間日一刺之,則邪氣自泄矣。然則可出血者,惟三陽之井,而真陰不可傷也。)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
(不渴者,內(nèi)無邪,邪在表耳,故當刺足太陽。)
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
(渴則邪在表里之間,故當刺足少陽?!峨s病篇》曰∶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识兆?,取手陽明。與此不同,見針刺類五十三。)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五十九刺法,詳針刺類三十九、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