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jīng)》 十二、諸經(jīng)標本氣街

    作者: 張介賓

    (靈樞衛(wèi)氣篇 全)

    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nèi)干五臟而外絡肢節(jié),其浮氣之不循經(jīng)者為衛(wèi)氣,其精氣之行于經(jīng)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nèi)相貫,如環(huán)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

    (人之精神魂魄,賴五臟以藏。食飲水谷、賴六腑以化。其表里營運之氣,內(nèi)則為臟腑,外則為經(jīng)絡。其浮氣之不循經(jīng)者為衛(wèi)氣,衛(wèi)行脈外也。其精氣之行于經(jīng)者為營氣,營行脈中也。此陰陽外內(nèi)相貫之無窮也。亭,釋名曰∶停也。淳,廣韻曰∶清也。亭亭淳淳乎,言停集雖多而不亂也,然孰能窮之哉?)

    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jīng)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jié)契紹于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jīng)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

    (陰陽標本,各有所在,即虛實所離之處也。街,猶道也。契合也。紹,繼也。門戶,出入要地也。六腑主表,皆屬陽經(jīng),知六腑往來之氣街者,可以解其結(jié)聚,凡脈絡之相合相繼,自表自內(nèi),皆得其要,故曰契紹于門戶。石,猶實也。標本,本末也。知本知末,則雖天下之廣,何所不知,故可無惑于天下。解結(jié)義,詳針刺類三十五。)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足太陽之本,在跟上五寸中,即外踝上三寸,當是附陽穴也。標在兩絡命門,即睛明穴。睛明左右各一,故云兩絡。此下諸經(jīng)標本,與后三十章稍有互異,然亦不甚相遠。)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竅陰,在小趾次趾端。窗籠者耳也,即手太陽聽宮穴。)

    足少陰之本,在內(nèi)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 與舌下兩脈也。

    (內(nèi)踝下上三寸中,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復溜、交信也。皆足少陰之本。背 ,腎 也。舌下兩脈,廉泉也。皆足少陰之標。)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 也。

    (行間上五寸所,當是中封穴。背 即肝 。)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厲兌,在足次趾端。人迎,在頰下,挾結(jié)喉旁也。頏音杭,又上、去二聲。顙,思黨切。)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 與舌本也。

    (中封,足厥陰經(jīng)穴。前上四寸之中,當是三陰交也。背 ,即脾也。舌本,舌根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后,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外踝之后,當是養(yǎng)老穴也。命門之上一寸,當是睛明穴上一寸,蓋睛明為手足太陽之會也。)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

    (手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當是液門穴也。耳后上角,當是角孫穴。下外 ,當是絲竹空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

    (肘骨中,當是曲池穴也。別陽義未詳。手陽明上挾鼻孔,故標在顏下。顏,額庭也。鉗上,即根結(jié)篇鉗耳之義,謂脈由足陽明大迎之次,挾耳之兩旁也。)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nèi)動也。

    (寸口之中,太淵穴也。腋內(nèi)動脈,天府穴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 也。

    (銳骨之端,神門穴也。背 ,心 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掌后兩筋間二寸中,內(nèi)關也。腋下三寸,天池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此諸經(jīng)之標本,上下各有所候。在下為本,本虛則厥,元陽下衰也。下盛則熱,邪熱在下也。在上為標,上虛則眩,清陽不升也。上盛則熱痛,邪火上熾也。)

    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石,實也。絕而止之,謂實者可瀉,當決絕其根而止其病也。引而起之,謂虛者宜補,當導助其氣而振其衰也。)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此四街者,乃胸腹頭脛之氣,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謂之氣街。上文言各經(jīng)有標本,此下言諸部有氣聚之所也。)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

    (諸髓者皆屬于腦,乃至高之氣所聚,此頭之氣街也。)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 。

    (胸之兩旁為膺,氣在胸之前者止之膺,謂陽明少陰經(jīng)分也。胸之后者在背 ,謂自十一椎膈膜之上,足太陽經(jīng)諸臟之 ,皆為胸之氣街也。)

    氣在腹者,止之背 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腹之背 ,謂自十一椎膈膜以下,太陽經(jīng)諸臟之 皆是也。其行于前者,則沖脈并少陰之經(jīng)行于腹與臍之左右動脈,即肓 、天樞等穴,皆為腹之氣街也。)

    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此云氣街,謂足陽明經(jīng)穴,即氣沖也。承山,足太陽經(jīng)穴,以及踝之上下,亦皆足之氣街也。)

    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乃刺而予之。

    (毫針,即第七針也。凡取此四街者,先按所針之處久之,俟其氣應于手,乃納針而刺之。)

    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凡此者,皆四街所治之病。又若以新感之積,知痛而可移者,乃血氣所及,無固結(jié)之形也,故治之易已。若其不痛,及堅硬如石不動者,其積結(jié)已深,此非毫針能治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