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轉(zhuǎn)則兩 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 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荒I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五臟部位不同,經(jīng)脈流行各別,故其受邪而致咳者,各有病狀不同,辨其狀,方知病邪之所在而治之。受邪之臟為本,肺為標(biāo),拔其本,則標(biāo)自愈而咳可止。今人但知治肺,無怪其不效也。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轉(zhuǎn)則兩 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 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荒I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五臟部位不同,經(jīng)脈流行各別,故其受邪而致咳者,各有病狀不同,辨其狀,方知病邪之所在而治之。受邪之臟為本,肺為標(biāo),拔其本,則標(biāo)自愈而咳可止。今人但知治肺,無怪其不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