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靈素節(jié)注類編》 血枯

    作者: 未知

    《素問·腹中論》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shí)之前后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shí),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四烏賊骨一 茹,二物合并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出清液者,時(shí)吐清液,脾虛不能攝涎故也;四肢清者,手足逆冷也;前后血,大小便皆有血也,此名血枯,而男女皆有是病,后世名勞損也。中氣竭,故四肢無陽和以溫之而逆冷;肝傷,故目眩而唾血、便血;肝不能藏血,故病至先聞腥臊臭,俗言血腥氣也;肝氣逆,則胸脅支滿;而胃氣不順,則妨于食也。

    烏賊骨丸,吳門王晉三《古方選注》解義甚精,當(dāng)考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