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六因條辨》 白瘖條辨計四條

    白瘖條辨第一

    白瘖末見,發(fā)熱身痛,面色晦滯,舌苔粘膩,胸腕不爽,嘔惡便溏,脈大而緩,此熱蘊蒸。宜用黃連溫膽湯加杏仁、蔞皮、通草、豆卷等昧,通泄三焦也。

    瘖之初發(fā),必由濕熱化蒸,氣分不清。蓋濕必阻氣,熱亦傷氣。濕既化熱,熏蒸肺胃,其邪自胃達肺,由肺出表,從汗而泄,則粒似細栗,色似水晶,故東南濕熱之地,最多白瘖,西北風(fēng)燥之區(qū),每盛斑疹。考古醫(yī)書,只有斑疹,而無白瘖,惟近世南醫(yī)輩出,始得論及,然亦略而不備,殊不知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每至夏秋暑穢熏蒸之際,但覺身熱不已,面色晦滯,舌色膩濁,此即濕熱之狀,有諸內(nèi)則形諸外也,且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先傷氣分,最易化熱,故胸腹必悶,脈大必緩,矧嘔惡便溏,皆邪布三焦,氣化失清之癥。故用半夏、茯苓流通中腕,加杏仁、蔞皮宜豁土焦,通草、豆卷滲利下焦,合黃連、積實泄?jié)M,竹茹、陳皮理氣,俾三焦氣機得宜,則濕熱之邪,借以分消也。

    白瘖條辨第二

    白瘖既見,隨汗出沒,舌赤少苔,脈數(shù),不饑不食,輕旬不退,此胃虛邪戀。宜用佩蘭葉、谷芽、杏仁,霍山斛、麥冬,川貝、豆卷,通草,枇杷葉,藿香葉等味,輕清宣氣。

    上條白瘖未見,理宜疏泄,此條白瘖既見,隨汗出沒,舌赤少苔,胃津消無正氣已虛矣,且不饑不食,胃氣未和至經(jīng)旬而熱不解,陰液亦枯矣。斯時補之則邪愈逗留,疏之則正氣消耗。為宜杏仁、川貝、枇杷葉清肺氣,麥冬、霍斛、谷芽養(yǎng)胃氣,佩蘭、藿香化濁氣,豆卷、通草泄?jié)駳?,合輕清之品,以宣余邪,不可偏偏補,反致病去元傷也。

    白瘖條辨第三

    日瘖已多,大熱不退,口渴不食,時作鄭聲,脈大無力,此氣虛液耗。宜用黃祗、黨參、甘草、麥冬,白芍、細生地、川石斛、地骨皮、佩蘭葉、左牡蠣、鮮荷葉等味,益氣養(yǎng)陰也。

    瘖已見多,熱猶不退,口渴不食,乃陽津陰液俱傷,更兼語聲如重,脈大無力,此元神大傷,不克自持。故用參、祗、甘草益氣液,牡蠣、地、芍固營液,麥冬、石斛祛虛熱,佩蘭,荷葉化余邪,務(wù)得陰陽并固,不致延為虛脫,勿謂瘖猶未盡,禁用固補,而投疏泄,致誤人性命也。

    白瘖條辨第四

    白瘖汗多,瘖密,脈虛肢冷,神情恍惚,此氣液外脫。宜用黃祗、白術(shù)、附子、當歸、白芍、甘草、麥冬,五味、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等味,甘溫斂撮也。 "-瘖出已多,汗亦不少,脈虛無神,四肢逆冷,乃陽氣外脫之象。兼之神情恍惚,夢寐驚惕,心肺失交,神難守舍,此內(nèi)外將脫,陰陽并越。(內(nèi)經(jīng))所謂陰陽偏則病,離則死也。斯死生交關(guān)之候,急宜祗、術(shù)、甘、附子氣,當歸、白芍養(yǎng)血,麥冬、五味斂液,龍骨、牡蠣、遠志、酸棗鎮(zhèn)神,使精氣神不致越脫,即挽回造化之機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xué)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