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侶山堂類辯》 辯臟腑陰陽

    作者: 張志聰

    經云∶太陰之上,濕氣治之。而有肺金之燥,燥濕之相濟也,是以脾喜燥而肺喜潤。陽明之上,燥氣治之。而胃合太陰之濕,臟腑雌雄之相配也,是以陽明不從標本,從中見太陰之濕化。陰陽和平,燥濕相合,則飲食消化,津液營運,而肌肉豐濃;如陰陽不和,則能食而瘦矣。故脾胃之陰濕太過者,宜燥之溫之;陽明之燥熱已甚者,宜苦寒以泄之。肺與大腸病秋金之燥者,宜清涼以潤之;感太陰之濕者,宜溫熱以燥之。此平治陰陽燥濕之道也。少陰之上,君火主之,而有腎臟之水;太陽之上,寒水主之,而有巨陽之陽∶陰陽標本之相合也。是以水上火下,斯成既濟之無咎。若水不上濟,則火盛而心懸如病饑;火不下交,則下焦寒而足膝厥冷。故當調攝其水火之升降焉。厥陰之上,風氣治之,而有包絡之火;少陽之上,火氣治之,而有甲木之風。蓋火生于木,風自火出,風火之相生也。故火熾者,當先平其風木;風烈者,宜先息其火炎。此陰陽五行,雌雄配合,各有平調之法焉。故善養(yǎng)生者,非惟苛疾不生,更可以延年不老。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