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某溫邪上郁。耳 右脹。(風溫上郁)
薄荷 馬勃 桔梗 連翹 杏仁 通草
某(二二) 先起咳嗽。繼而耳 脹痛。延綿百日不愈。此體質(zhì)陰虧。觸入風溫。未經(jīng)清理。外因傷及陰分。少陽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劇。當先清降。再議育陰。
苦丁茶 鮮菊葉 金銀花 生綠豆皮 川貝母 鮮荷葉梗 益元散
某(女) 風溫發(fā)熱。左耳后腫痛。
干荷葉 苦丁茶 馬勃 連翹 杏仁 黑梔皮
畢(三三) 壯年脈來小促數(shù)。自春月風溫咳嗽。繼以兩耳失聰。據(jù)述苦降滋陰不效。是不明虛實經(jīng)絡矣。內(nèi)經(jīng)以春病在頭。膏粱之質(zhì)。濃味酒醴助上痰火。固非治腎治肝可效。每晚臥時。服茶調(diào)散一錢。
又鮮荷葉汁 羚羊角 石膏末 連翹 元參 鮮菊葉 牛蒡子 午服。
又照前方去牛蒡菊葉加鮮生地鮮銀花。
葉火風侵竅。耳聾。
連翹 薄荷 甘菊 淡黃芩 苦丁茶 黑山梔
顧(二二) 暑邪竅閉。耳失聰。(暑)
鮮荷葉 鮮菊花葉 苦丁茶 夏枯草 蔓荊子 連翹 淡黃芩 黑山梔
某(十八) 左耳 痛。舌白。脈數(shù)。體質(zhì)陰虛。挾受暑風。上焦氣熱。宜用辛涼輕藥。
鮮菊葉 苦丁茶 黑山梔 飛滑石 連翹 淡竹葉
某(二五) 暑熱上郁耳 作脹。咳嗆。當清氣熱。
杏仁 連翹殼 淡竹葉 川貝 白沙參 六一散
宓頭重。耳 脹。目微赤。少陽相火上郁。以辛涼清解上焦。(膽火上郁)
連翹 羚羊角 薄荷梗 丹皮 牛蒡子 桑葉
某風木之郁。耳脹欲閉。
連翹 羚羊角 薄荷梗 苦丁茶 夏枯草花 黑山梔皮 小生香附
倪(十三) 因大聲喊叫。致右耳失聰。想外觸驚氣。內(nèi)應肝膽。膽脈絡耳。震動其火風之威。亦能郁而阻竅。治在少陽。忌食腥濁。
青蒿葉 青菊葉 薄荷梗 連翹 鮮荷葉汁 苦丁茶
汪耳聾咳嗽。形體日瘦。男子真陰未充。虛陽易升乘竅。書云。膽絡脈附耳。先議清少陽郁熱。
以左耳為甚故也。
桑葉 丹皮 連翹 黑山梔 青蒿汁 象貝母
丁腎開竅于耳。心亦寄竅于耳。心腎兩虧。肝陽亢逆。故陰精走泄。陽不內(nèi)根據(jù)。是以耳鳴時閉。
但病在心腎。其原實由于郁。郁則肝陽獨亢。令膽火上炎。清晨服丸藥以補心腎。午服湯藥以清少陽。以膽經(jīng)亦絡于耳也。(郁傷心腎膽火上炎)
水煮熟地(四兩) 麥冬(一兩半) 龜版(二兩) 牡蠣(一兩半) 白芍(一兩半) 北味(一兩)建蓮(一兩半) 磁石(一兩) 茯神(一兩半) 沉香(五錢) 辰砂(五錢為衣)煎方夏枯草(二錢) 丹皮(一錢) 生地(三錢) 山梔(一錢) 女貞子(三錢) 赤苓(一錢半)生甘草(四分)
姚(三十) 氣閉耳鳴。(氣閉)
鮮荷葉 杏仁 濃樸 廣皮 木通 連翹 苦丁茶 防己
金(三八) 下虛。耳鳴失聰。(腎虛) 磁石六味去萸加川斛龜甲遠志。
王腎竅開耳。膽絡脈亦附于耳。凡本虛失聰治在腎。邪干竅閉治在膽。乃定例也。今年已六旬。脈形細數(shù)。是皆腎陰久虧。肝陽內(nèi)風上旋蒙竅。五行有聲。多動真氣火風。然非苦寒直降可效。填陰重鎮(zhèn)。滋水制木。佐以咸味入陰。酸以和陽。藥理當如是議。
熟地 龜版 鎖陽 牛膝 遠志 茯神 磁石 秋石 萸肉 五味
某八十耳聾。乃理之常。蓋老人雖健。下元已怯。是下虛上實。清竅不主流暢。惟固補下焦。使陰火得以潛伏。磁石六味加龜甲五味遠志。
腎開竅于耳。心亦寄竅于耳。膽絡脈附于耳。體虛失聰。治在心腎。邪干竅閉。治在膽經(jīng)。蓋耳為清空之竅。清陽交會流行之所。一受風熱火郁之邪。與水衰火實。腎虛氣厥者。皆能失聰。故先生治法。不越乎通陽鎮(zhèn)陰。益腎補心清膽等法。使清靜靈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聽斯聰矣。如溫邪暑熱火風侵竅而為耳聾痛脹者。用連翹山梔薄荷竹葉滑石銀花。輕可去實之法。輕清泄降為主。如少陽相火上郁。耳聾 脹者。用鮮荷葉苦丁茶青菊葉夏枯草蔓荊子黑山梔羚羊角丹皮。辛涼味薄之藥。清少陽郁熱。兼清氣熱為主。如心腎兩虧。肝陽亢逆。與內(nèi)風上旋蒙竅而為耳鳴暴聾者。用熟地磁石龜甲沉香二冬牛膝鎖陽秋石山萸白芍。味濃質(zhì)重之藥。壯水制陽。填陰鎮(zhèn)逆。佐以酸味入陰。咸以和陽為主。因癥施治。從虛從實。直如庖丁之導 矣。(鄒時乘)
徐評耳聾之法多端。然大段不過清上鎮(zhèn)下二條。案中方極穩(wěn)當。至于外治之法。及虛寒等癥。則不可不知也。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某溫邪上郁。耳 右脹。(風溫上郁)
薄荷 馬勃 桔梗 連翹 杏仁 通草
某(二二) 先起咳嗽。繼而耳 脹痛。延綿百日不愈。此體質(zhì)陰虧。觸入風溫。未經(jīng)清理。外因傷及陰分。少陽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劇。當先清降。再議育陰。
苦丁茶 鮮菊葉 金銀花 生綠豆皮 川貝母 鮮荷葉梗 益元散
某(女) 風溫發(fā)熱。左耳后腫痛。
干荷葉 苦丁茶 馬勃 連翹 杏仁 黑梔皮
畢(三三) 壯年脈來小促數(shù)。自春月風溫咳嗽。繼以兩耳失聰。據(jù)述苦降滋陰不效。是不明虛實經(jīng)絡矣。內(nèi)經(jīng)以春病在頭。膏粱之質(zhì)。濃味酒醴助上痰火。固非治腎治肝可效。每晚臥時。服茶調(diào)散一錢。
又鮮荷葉汁 羚羊角 石膏末 連翹 元參 鮮菊葉 牛蒡子 午服。
又照前方去牛蒡菊葉加鮮生地鮮銀花。
葉火風侵竅。耳聾。
連翹 薄荷 甘菊 淡黃芩 苦丁茶 黑山梔
顧(二二) 暑邪竅閉。耳失聰。(暑)
鮮荷葉 鮮菊花葉 苦丁茶 夏枯草 蔓荊子 連翹 淡黃芩 黑山梔
某(十八) 左耳 痛。舌白。脈數(shù)。體質(zhì)陰虛。挾受暑風。上焦氣熱。宜用辛涼輕藥。
鮮菊葉 苦丁茶 黑山梔 飛滑石 連翹 淡竹葉
某(二五) 暑熱上郁耳 作脹。咳嗆。當清氣熱。
杏仁 連翹殼 淡竹葉 川貝 白沙參 六一散
宓頭重。耳 脹。目微赤。少陽相火上郁。以辛涼清解上焦。(膽火上郁)
連翹 羚羊角 薄荷梗 丹皮 牛蒡子 桑葉
某風木之郁。耳脹欲閉。
連翹 羚羊角 薄荷梗 苦丁茶 夏枯草花 黑山梔皮 小生香附
倪(十三) 因大聲喊叫。致右耳失聰。想外觸驚氣。內(nèi)應肝膽。膽脈絡耳。震動其火風之威。亦能郁而阻竅。治在少陽。忌食腥濁。
青蒿葉 青菊葉 薄荷梗 連翹 鮮荷葉汁 苦丁茶
汪耳聾咳嗽。形體日瘦。男子真陰未充。虛陽易升乘竅。書云。膽絡脈附耳。先議清少陽郁熱。
以左耳為甚故也。
桑葉 丹皮 連翹 黑山梔 青蒿汁 象貝母
丁腎開竅于耳。心亦寄竅于耳。心腎兩虧。肝陽亢逆。故陰精走泄。陽不內(nèi)根據(jù)。是以耳鳴時閉。
但病在心腎。其原實由于郁。郁則肝陽獨亢。令膽火上炎。清晨服丸藥以補心腎。午服湯藥以清少陽。以膽經(jīng)亦絡于耳也。(郁傷心腎膽火上炎)
水煮熟地(四兩) 麥冬(一兩半) 龜版(二兩) 牡蠣(一兩半) 白芍(一兩半) 北味(一兩)建蓮(一兩半) 磁石(一兩) 茯神(一兩半) 沉香(五錢) 辰砂(五錢為衣)煎方夏枯草(二錢) 丹皮(一錢) 生地(三錢) 山梔(一錢) 女貞子(三錢) 赤苓(一錢半)生甘草(四分)
姚(三十) 氣閉耳鳴。(氣閉)
鮮荷葉 杏仁 濃樸 廣皮 木通 連翹 苦丁茶 防己
金(三八) 下虛。耳鳴失聰。(腎虛) 磁石六味去萸加川斛龜甲遠志。
王腎竅開耳。膽絡脈亦附于耳。凡本虛失聰治在腎。邪干竅閉治在膽。乃定例也。今年已六旬。脈形細數(shù)。是皆腎陰久虧。肝陽內(nèi)風上旋蒙竅。五行有聲。多動真氣火風。然非苦寒直降可效。填陰重鎮(zhèn)。滋水制木。佐以咸味入陰。酸以和陽。藥理當如是議。
熟地 龜版 鎖陽 牛膝 遠志 茯神 磁石 秋石 萸肉 五味
某八十耳聾。乃理之常。蓋老人雖健。下元已怯。是下虛上實。清竅不主流暢。惟固補下焦。使陰火得以潛伏。磁石六味加龜甲五味遠志。
腎開竅于耳。心亦寄竅于耳。膽絡脈附于耳。體虛失聰。治在心腎。邪干竅閉。治在膽經(jīng)。蓋耳為清空之竅。清陽交會流行之所。一受風熱火郁之邪。與水衰火實。腎虛氣厥者。皆能失聰。故先生治法。不越乎通陽鎮(zhèn)陰。益腎補心清膽等法。使清靜靈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聽斯聰矣。如溫邪暑熱火風侵竅而為耳聾痛脹者。用連翹山梔薄荷竹葉滑石銀花。輕可去實之法。輕清泄降為主。如少陽相火上郁。耳聾 脹者。用鮮荷葉苦丁茶青菊葉夏枯草蔓荊子黑山梔羚羊角丹皮。辛涼味薄之藥。清少陽郁熱。兼清氣熱為主。如心腎兩虧。肝陽亢逆。與內(nèi)風上旋蒙竅而為耳鳴暴聾者。用熟地磁石龜甲沉香二冬牛膝鎖陽秋石山萸白芍。味濃質(zhì)重之藥。壯水制陽。填陰鎮(zhèn)逆。佐以酸味入陰。咸以和陽為主。因癥施治。從虛從實。直如庖丁之導 矣。(鄒時乘)
徐評耳聾之法多端。然大段不過清上鎮(zhèn)下二條。案中方極穩(wěn)當。至于外治之法。及虛寒等癥。則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