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張某,女,38歲。咽痛四日,發(fā)熱(39℃~40℃)惡寒,頭痛骨楚。注射柴胡、安痛定,靜滴青霉素四天,汗不出,熱不退,咽喉疼痛非但不減,反增惡心嘔吐,嗌不容粒,心煩,遂停用西藥,改求中醫(yī)。望其面紅唇赤,舌質(zhì)紅,苔薄白,咽部乳蛾焮紅腫大。詢知大便三日未行,口苦思冷。診得脈象浮滑而數(shù)。
病在太陽,宜解表散邪。因治法不當,邪不得解,循經(jīng)內(nèi)傳,步入少陽之域。今表邪甚囂,宜太陽、少陽同治,庶免邪熱內(nèi)陷益深。擬麻杏甘石湯合小柴胡湯:
柴胡24g 黃芩10g 半夏15g 黨參10g 甘草6g 麻黃10g 杏仁10g石膏30g 葛根30g 生姜6片一劑
二診:當晚汗出熱退,咽痛大減,翌晨大便一次,惡心嘔吐亦止。脈仍滑數(shù),知邪尚未全凈,仍宜從表而解。
擬:
麻黃10g 杏仁10g 石膏15g 甘草6g 桔梗15g 二劑
三診:咽痛止,夜間口干思飲,舌質(zhì)紅,脈沉細,此熱邪傷陰證也,擬麥味地黃丸善后。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張某,女,38歲。咽痛四日,發(fā)熱(39℃~40℃)惡寒,頭痛骨楚。注射柴胡、安痛定,靜滴青霉素四天,汗不出,熱不退,咽喉疼痛非但不減,反增惡心嘔吐,嗌不容粒,心煩,遂停用西藥,改求中醫(yī)。望其面紅唇赤,舌質(zhì)紅,苔薄白,咽部乳蛾焮紅腫大。詢知大便三日未行,口苦思冷。診得脈象浮滑而數(shù)。
病在太陽,宜解表散邪。因治法不當,邪不得解,循經(jīng)內(nèi)傳,步入少陽之域。今表邪甚囂,宜太陽、少陽同治,庶免邪熱內(nèi)陷益深。擬麻杏甘石湯合小柴胡湯:
柴胡24g 黃芩10g 半夏15g 黨參10g 甘草6g 麻黃10g 杏仁10g石膏30g 葛根30g 生姜6片一劑
二診:當晚汗出熱退,咽痛大減,翌晨大便一次,惡心嘔吐亦止。脈仍滑數(shù),知邪尚未全凈,仍宜從表而解。
擬:
麻黃10g 杏仁10g 石膏15g 甘草6g 桔梗15g 二劑
三診:咽痛止,夜間口干思飲,舌質(zhì)紅,脈沉細,此熱邪傷陰證也,擬麥味地黃丸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