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床激光治療學》 (三)術后護理(Postoperative Care)

    laser術后,創(chuàng)口用無菌敷料包扎,并定時換藥,減少手術部位的壓迫,2~3周即可痊愈。更換傷口敷料時可視局部組織脫落程度采用不同的敷料。最好是自然脫落為佳,不可強迫性剝離,直至新生組織完全修復填充缺損灶。

    轉移皮瓣修復傷口,在皮下放引流,防止血清腫形成,并減少血腫的危險。移植皮片不能受體位壓迫,褥瘡修補術后病人可取俯臥位二周或臥于水或氣射流床上。

    護理的重點是減少不能活動部位產生損傷及并發(fā)癥。并發(fā)癥有如:肺炎、靜脈炎、泌尿道感染及新的褥瘡。術后開始深呼吸鍛煉,恢復上肢的肢體訓練,下肢訓練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因為下肢訓練易將新鮮傷口拉開。總之皮膚護理應2~4小時進行一次,要特別注意潛在的褥瘡發(fā)生。

    術后注意新皮膚受剪切力作用損害,患者體位發(fā)變動后不能拖拉,而應抬起變換體位。

    術后皮瓣應是粉紅色或者是病人正常的皮膚顏色,也應進行皮瓣溫度、及毛細血管充盈程度的估價。移植皮瓣的溫度應是皮膚的正常溫度,毛細血管充盈在3秒鐘內。皮溫變化主要依賴血流變化量,正常溫度34℃~36℃,有報道32℃的。

    術后患者都應保持高蛋白飲食,以促進傷口愈合,異常傷口愈合的表現(xiàn)為傷口分離。請記住,脊髓損傷患者的傷口往往延遲愈合,而正常充血反應性傷口不發(fā)生延遲愈合,傷口感染的常見體征有疼痛、傷口發(fā)熱,但截癱病人無知覺,肌痙攣或寒顫增加者常見于膿毒血癥。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