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康復醫(yī)學》 二、呼吸功能評估

    呼吸功能檢查一般包括通氣功能檢查,呼吸力學檢查和小氣道功能檢查等。它目前不僅用于康復治療中,并且也用職業(yè)評定中。在進行上述檢查中必須考慮兩個重要影響因素:

    (1)精神因素呼吸受精神因素的直接影響較多。呼吸功能檢查需要病人高度配合,往往由于合作程度的好壞,明顯影響檢測結果。因此,必須重復多次進行,取其比較恒定的值。并且一般均以±20%為其正常范圍。

    (2)呼吸系統(tǒng)狀態(tài)在不同的呼吸系統(tǒng)狀態(tài),呼吸功能改變也較明顯,例如一次是在呼吸道炎癥情況下,一次是在消除呼吸道炎癥后的情況下進行。則兩次結果往往有較大差別。此時即不能認為是呼吸功能的改善。這僅僅是炎癥對呼吸功能影響的消除結果。又如一次在排痰前進行,一次則在排痰后進行,則其結果也只能說明是痰液影響的消除。因此,必須注意前后動態(tài)檢查中基本條件的一致性。

    對呼吸功能評定包括主觀癥狀和客觀檢查兩大類:

    1.主觀癥狀 通常以有無出現氣短、氣促癥狀為標準。采用六級制,即按日常生活中出現氣短、氣促癥狀,分成六級:

    0級;雖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有減退,但活動如常人。對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響,即和常人一樣,并不過早出現氣短、氣促。

    1級:一般勞動時出現氣短,但常人尚未出現氣短。

    2級:平地步行不氣短,速度較快或登樓、上坡時,同行的同齡健康人不感到氣短而自己有氣短。

    3級:慢走不及百步出現氣短。

    4級:講話或穿衣等輕微動作時有氣短。

    5級:安靜時也有氣短,無法平臥。

    2.客觀檢查

    (1)肺容量 肺容量包括潮氣量、補吸氣量、深吸氣量、肺活量、殘氣量、功能殘氣量和肺總量等,其中以肺活量最常用。

    健康成人的肺活量,因性別、年齡、體型和運動鍛煉的情況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一般男性高于女性,身材高大、體型肥胖者高于身材較矮、體型瘦小者;運動鍛煉可使肺活量增加;

    成年人隨年齡增加,肺活量逐漸減少,具體檢查方法有:

    1)常規(guī)肺活量測定,即在深吸氣后,對氣量筒進口大力將氣吹至肺量筒內,可重復數次,取其最高值。其正常值可根據身高和年齡進行推算:

    男性=[27.63-(0.112×年齡)]×身高(cm)

    女性=[21.78-(0.101×年齡)] ×身高(cm)

    無論肺活量的絕對值如何,更重要的在于觀察肺活量的改變。例如,某病人的計算肺活量4500ml,而他的實際測得肺活量是3800ml,其值低于同類平均值的15%,但不能根據這個值較低而認為是異常。假如病人經過治療后肺活量增加至5000ml,這才可認為最初值是低的。

    2)多次肺活量測定 為每隔30秒重復檢測肺活量一次,連續(xù)3~5次。正常情況下肺活量值基本不變(可有±2%的誤值),或略有增加,如所測的肺活量值有下降,常提示肺功能差或呼吸肌疲勞。

    雖在很多疾病中會有肺活量的減少,但肺活量減少絕不是任何一種疾病的特征,且其絕對值與肺部疾患的嚴重情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其實用價值受到限制。但本法操作簡便,設備價值低廉,易得到病人合作,因此仍得到廣泛應用。本法可作半定量指標。

    (2)通氣量 常用指標有最大通氣量(MVV,又稱最大自主通氣量)和時間肺活量(FVC或FEV,或稱用力呼氣量)。

    1)最大通氣量 即在15秒內測定最大限度的快而深的呼吸,描記在記紋鼓上,然后進行測量計算。這一項劇烈的呼吸運動,凡本虛或有嚴重心肺疾患及近期咯血者不宜使用。哮喘癥也應慎用。其標準值與實測值差別很大,即使健康人也可高達30%,因此只有在很大改變時才有價值,所以通常有用絕對值而取占預計MVV百分比的值。它受以下因素所影í吀:胸廓活動,如強直性脊椎炎、老年性肺氣腫和老年性脊柱后凸時減少;呼吸肌的功能和協調性,如脹、肺氣腫等減少。

    2)時間肺活量 主要測定氣道阻塞及呼吸肌力和協調性。由病人大力地將氣體呼入氣量計內,這種儀器可以記錄呼氣總量和以秒為單位的記錄裝置。常取第一秒的肺活量數,并以其與總容積百分率表示。健康人可以在一秒鐘內呼出肺活量的83%,兩秒呼出94%,三秒呼出96%。凡第一秒呼出量下降,說明氣道阻塞,多見于肺組織彈性喪失、支氣管痙攣、狹窄。上述兩項指標在判斷阻塞性肺氣腫分度的指標化,見表2-4-5。

    表2-4-5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臨床分度功能標準

    正??梢奢p度中度重度最大通氣量占預計值%≥9080~8960~7940~593.162.34VE(Lm2·min)(STPD)3.93-5.649.43-13.538.19-8.17VO2(ml/kg·min)>2.70>8.91>3.17VE/O2D%2.11RQ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