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鉤玄》 泄瀉

    作者: 朱震亨

    (濕、氣虛、火、痰、食積。)

    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是濕也。飲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氣虛也。腹痛瀉水,腹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也?;?yàn)a,時(shí)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后痛減者,是食積也。

    濕,燥濕兼滲泄之。四苓散加蒼術(shù)、白術(shù)。甚者,二術(shù)炒。

    氣虛,人參、白術(shù)、芍藥(炒)、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水。黃芩、木通入四苓散。

    痰積,宜豁之。海石、青黛、黃芩、神曲、蛤粉?;蛴猛路ā?/p>

    食積,宜消導(dǎo)疏滌之。神曲、大黃。

    以上諸藥皆作丸子服之。

    凡泄瀉水多者,仍用五苓散治之。

    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而初得之者,恐必變他疾,為禍不小矣。殊不知多因于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止瀉方

    肉豆蔻(五錢) 滑石(春冬一兩二錢) 半夏(二兩半,秋二兩)

    又方姜曲丸

    陳曲(六兩,炒) 陳麥(亦可) 茴香(五錢) 生姜(一兩)

    上炒白術(shù)、炒曲、炒芍藥,或丸、或散、或湯,作丸妙。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